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田福生
[导读] 社会不断发展升级,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以应对新时代。
        摘要:社会不断发展升级,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以应对新时代。现在,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出色的实践能力,这意味着学生要能够灵活地把理论知识融入至实践活动中。要想让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那么得具有出色的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大多数三年级学生都没有出色的逻辑分析、抽象思维等等数学能力,而这些基本能力又和之后的学习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合适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以此让学生形成过硬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想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那么必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一、对小学生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数学核心素养也就是基本的数学素质,主要包括有逻辑、抽象、分析、运算以及推理等数学能力。虽然核心素养不是和书本的理论知识直接挂钩,但是却和学生的数学能力息息相关。可想而知,核心素养对数学学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书本上的数学练习题,而且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因此,培养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应对越来越激烈的新时代社会。
        然而,某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取得好成绩”第一任务,把目光过多地放在书本上,从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最终影响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因此,相关部门不断推动“素质教育”政策,以此来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所以如今“交流讨论教学”慢慢取代“填鸭式教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天就能够形成的,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点点展开,帮助学生慢慢产生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做的事便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配合教师工作。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台上讲,台下听”,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不能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气氛。可想而知,这肯定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从而推动轻松愉悦课堂气氛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和学生做一次“互动游戏”。首先教师提问:老师站在你们的什么位置呢?有同学可能会回答:北面!有同学可能会回答:正面。然后教师再换一个位置,继续提问学生。接着,教师让学生看书上是如何描述“位置与方向”,然后再回答之前的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描述“位置与方向”的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位置与方向”的描述方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思考书上的练习题。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维持好班级的秩序,避免影响回答问题的学生。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学生的地位,要想办法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制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享受其中,这是让他们“爱上”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寻找合适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要想让学生形成出色的数学素养,那么要先让学生拥有扎实的数学能力,而这又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从易至难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首先要做的必然是寻找合适的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然后再考虑下一步计划。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之时,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时候,教师便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彻底掌握“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方法,因为这和学生的运算能力息息相关。首先教师先在黑板上列出简单的口算除法习题:6÷3、12÷6、18÷9等等,然后在其中添加一道学生没有见过的除法练习题:60÷3。让学生思考这道练习题和之前的口算除法习题有什么区别,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
        10分钟之后,教师提问:你们找出这些练习题有什么不同?接着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回答刚才讨论出的结果,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当然,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练习题,回答的答案可能不太完善,那么教师便可以趁机展开新课进行教学。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必然会对这些练习题进行运算,同时也会不断思考其中的不同,在此之间便帮助学生巩固了“口算除法基础知识”。
        (三)明确课堂任务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既然数学核心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息息相关,那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这些基本数学能力。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同时提前制定好教学目标,例如借助新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哪些基本数学能力。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朝着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前进”,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时候,教师要明确这节新课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计算、推理等等数学能力。因此,教师便要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首先,教师让学生打开教材第61页例题2,教师和学生讲解例题,让他们对“面积单位”有个初步地了解。接着,教师便趁热打铁在黑板上出一些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借此来帮助学生锻炼对应的能力。
        例如:电视机的屏幕是25()、一块橡皮的面积是()等等课堂练习题,这类练习题注重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自由练习黑板上的练习题,在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讲台上,这不利于发现学生解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多走动关注学生的解答过程。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可能无法找到准确的“面积单位”。这时教师要在一旁帮助学生分析,慢慢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面积单位”。但不能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因为这样学生就没有思考的空间了,所以肯定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组织限时随堂测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借助合适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了基本的数学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生已经拥有了数学核心素养。不过,要想让学生拥有出色的数学核心素养,那么教师要想办法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进行对应的练习,借此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知识,最终达到强化抽象、分析、推理等等数学能力的目的。当然,在进行测验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所选内容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避免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当教完《面积》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便可以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组织一次随堂测验,例如可以出以下练习题:1、如果把三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放在一起,并且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2、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长为1分米,同时长比宽多3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3、长方形果园的面积是10公顷,它的长为400米,那么周长是多少米呢?
        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先画出草图,这意味着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抽象分析、作图能力。接着列出算式的时候,又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逆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同时,学生在进行随堂测验的时候,教师要规定好一个时间范围,给学生营造一种紧张感,进而激发他们的潜力。由此可见,借助合适的练习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得明确学生的地位,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借助合适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果有机会,可以进行限时随堂测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