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合唱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期   作者:杨喜芳
[导读] 合唱教学在实践中证明:强调音准训练、呼吸练习、发声练习,加之协调身体器官整体运行
        内容摘要:合唱教学在实践中证明:强调音准训练、呼吸练习、发声练习,加之协调身体器官整体运行,能够有效提升合唱教学的效果。在音准训练上巧用方法,利用音准训练的契机,和听力训练相结合;呼吸上善用方法,协调身体器官,巧呼吸,可以事半功倍;发声方面应开启声道,腔体调用起来,用气息带动声腔共鸣;歌唱方面是一个多方位器官协调运行的过程,整体应协调一致,声情并茂,游刃有余,方可有效。若想稳步提升合唱教学水平,应长期训练,科学进行,不可懈怠,功到自然成。

        合唱教学是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的重中之重,它的难度可想而知,而要想达到一定的效果则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基于如此艰巨的任务,笔者结合自己在合唱教学中的工作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尽力做到有效指导,有效练习,有效合唱,感概良多,付诸笔下,希望和大家来分享合唱教学策略点滴。
一、巧用方法强化音准
先从听觉上去感受一下,单声部的旋律音准不受干扰,能够准确听出,但要把低声部放在一个和声的织体中,它的旋律感变得模糊不清,音则飘忽不定,确实需要敏锐的耳朵去辨别。而高声部的旋律感本身就强,即便在和声的音乐环境中依然能够辨得清楚。因而低音部的音准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除了唱准旋律之外避免声部相互干扰而引起“跑音”现象,训练听力尤其显得重要。
1.听觉训练
让每个声部放在一个独立的环境中倾听、模唱,在听觉感官中形成对音准的感知——稳固的音高。进而从内在形成的音准感觉去唱准旋律。然后再把声部混合在一起,让每个声部依据先前的感知认识去找出自己声部的旋律,便能在一个立体声的音乐环境中训练了每个孩子的听力,久而久之,听力渐趋提高,音准则不攻自破了。还可让声部间相互倾听,听完对方声部的旋律,在对唱中完成练耳,高低声部在一个相对干扰强度大的音乐织体中强化,稳固了自己声部的旋律,音准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2.利用课余时间相互纠错
音准的练习在课堂时间未免显得仓促,可利用课前、课间、课后的闲暇时光自我练习、自我评价、促进提高。比如,在课间我遇到几个学生,我会让其中一部分唱旋律,另一部分学生来分辨音准,进行评价,而后改正,以力图找准音。有时老师故意唱错其中的几个音,让学生来分辨某个音的对与错。跟琴模唱旋律,清唱旋律作以对比,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再次聆听,加深对其音准的印象,并对此深化记忆,形成稳固不变的音准概念,这样,便能有效地提高孩子们对音准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合唱训练突破了音准,为过渡到高水准的声音训练奠定了基础。
二、联系生活体验呼吸
呼吸是合唱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否正确地呼吸决定着声音的效果。从以下生活经验入手,做好呼吸练习: 
1.口鼻并用
在歌唱时光用鼻呼吸远远是不够的,在作大而快的呼吸时口鼻非同时使用不可。这对于呼吸的柔韧,特别是有深度的呼吸非常必要奥斯汀——布尔说:“如果不同时用鼻和口,快速无声的呼吸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做,反会得到不好的结果,使发声过程受到影响,因此,最常采用是既用鼻也用口吸气。”在歌唱起音时,应同时用口鼻吸气,把口腔、鼻腔、咽腔、胸腔、腹腔打开、扩张,使其呼吸畅通,牵连的肌肉层都积极地活动起来,以使其带动声音。
2.吸气的几种方法
做深吸气练习时,先做好正确的演唱姿势,保持腰挺直,肩部松宽,头自如,眼望远处,从内心到面部的表情都充满情意。

a.叹气状。深深地叹一口气,口腔打开,软腭上抬,气息经咽腔,扩张胸腔,波及腰部向周围扩张,感觉身体充满气体,膨胀起来。b.打哈欠状。鼻翼张开,口腔及至咽腔都充分打开,软腭高抬,颌骨拉长,使气息灌满腔体,下行直至腰部。c.模仿“狗喘气”,反复练习,可增强腹肌的韧性,保持气息的稳定。d.惊讶状。腔体打通,气息从大开的口腔直入腹肌及后腰。e.哄笑状。连续不断的气息冲击呼吸通道,引起横膈膜振动,可锻炼横膈膜的控制力。如此吸气,不仅仅让学生快速吸气,还可打开腔体,以更好地协助发声器官完成歌唱。
3.呼气要慢、省
呼气同样需要技巧,否则气息吸得再好,一张嘴气息跑了一半,也很难唱好歌。呼气如拉弓、抽丝,做到慢、稳、巧,支持歌唱的气息才能持久,声音才可游刃有余。呼气缓缓地,横膈膜不能松懈,与背部的力量形成对抗,支撑声音的动力源源不断地输出。
吸气和呼气是歌唱中气息流动的过程,支撑并影响着歌唱的效果,要完成每一个呼吸的动态,以更有效地发声。

三、协调身体配合歌唱
唱歌需要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动力器官,共同协调运动完成的,应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1.摆姿势
歌唱的姿势影响着气息的流动、声道的松紧、发声的效果。正确的歌唱姿势保证了气息的畅通、横膈膜的运动、声腔的共鸣。唱歌时要做到身体直立,头正,目视前方,脖子放松。挺胸,两肩向后展开。收腹,两肋向后收紧。身体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样,才有利于运行气息,身体力量形成对抗,声音有了支点。
2.开声道
唱歌时一定要打开颌关节,抬起软腭,牙根及喉部向周围扩开。舌头放平,下巴和脖子放松,面部前庭积极饱满。
3.发动力
唱歌就像机器运行一样,要有充足的“动力”推动气息上升,振动发音器官,形成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声音,声音才有可能更美,这个“发动机”便是我们的横膈膜。当吸气时,横膈膜收缩,挤压气息,使它们贮存在小腹这个腔体里;当呼气时,横膈膜收紧,抵着气息向腰靠。歌唱时动力器官官就是这样“发动力”的。
4.找位置
如唱归韵元音"i"时,声音位置在前额眉心处;唱归韵元音“ai、an”时,声音位置在口腔及两边;唱元音"a"时,声音位置在软腭、头腔居多……每个字音都有专属的位置,不再一一列举了。
5.练腔体
a.哼鸣练习。口腔里面打开,鼻翼张开,口似闭非闭,上下颌骨打开。唱"eng"时,鼻腔振动直至面部,此练习可稳固鼻腔发声,体会鼻腔共鸣。b.跳音练习。唱跳音时横膈膜大幅度地收缩和扩张,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强劲、有力的声音,此练习锻炼了腹腔的动力功能,口腔的发声。如此这般在各个腔体里反复练习,变成熟练的技巧,了然于心,唱歌时就能灵活运用了。长期练习,功到自然成,还有驾驭不了的歌唱难关吗?
四、调动情绪,演唱真情
唱歌要以情带声,以情动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情绪里,情到深处声音自然就流露出来。唱歌时切记苍白无力的干唱,带着情感发声,声音中倾注着满腔的情怀,气息的轻重缓急自然控制,真挚的情感流淌在外,表达于内心,感人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初中合唱训练不拘一格,关键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合唱训练最理想的效果。做到音准统一,声音共鸣好,穿透力强;声音和谐融为一体,相映成趣;节奏明朗、清晰,抑扬顿挫有致。当然,在探寻合唱训练的路途上,笔者凭着一颗挚爱合唱艺术的心,不懈追求,开拓进取,力求达到合唱艺术的更高境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