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口述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初中学生口述历史活 动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期   作者: 杨琳艳
[导读] 口述的传统,历史悠久
        [摘 要] 口述的传统,历史悠久。历史的亲历者或知情者用口述的方式来表达、叙述历史,所得信息就是口述史料。由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去收集史料,并进行相关的整理和思考,让学生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成为历史课程的主体,把教学模式延伸到课堂外,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口述历史教学法。[1]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应试技巧的提高,很少涉及其他能力的培养。口述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促进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也有助于开发潜在的历史课程资源,丰富历史教学组织形式,展示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口述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2]
[关键词] 初中 口述史教学 口述史史料 实践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
        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进行了具体阐释。很多初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在史料实证方面,老师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可是于学生而言,史料实证却是陌生的、被动的。
        其实,这种局面是可以改变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大量的口述史史料。特别是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口述史史料可以由学生收集、筛选、鉴别、印证,再应用于课堂——主动的口述史教学。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提升历史素养,并将历史课堂学习变得生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口述历史教学还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收集口述史料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历史不一定就是遥不可及的,也有可能就在身边,可以直观的感受、探究。
        现以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初中部学生的口述历史活动实践为例,总结、整理初中生在收集口述史料的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细节:
        一、准备阶段
        1、小组成员的搭配。通常情况下,学生喜欢自己组队,这样利于团队合作的和谐。但历史老师一定要审视和考察每个小组是否具备以下素质:亲和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强、较好的观察力、较强的号召力或组织能力。这些可能恰好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可以分多人体现。如果有小组缺乏以上资源,老师一定要想办法调配,把该组的人员配置整齐,否则这个组的活动将困难重重,难以为继,采访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2、小组成员人数的设置。一般以3人为一组,一人采访,一人拍照,一人录影,这是最理想状态的人员分配。
        在我们出去采访的过程中,遇到过的突发状况有:手机电量不足(忘了充电、没带电源适配器、没带充电宝、去采访的路上将电耗得差不多了);手机内存不足(一定要检查手机的剩余内存);忘了按录影键(太紧张);没开声音(手机处于静音模式);手机闪光灯忘了关(打断了访谈,破坏了氛围)。
        从我校学生的实践来看,最好是5—6人为一组,我们需要为外出采访时可能出现的特殊状况作预备。一人采访、两人拍照、两人录影。录影很重要,因为拍下来的口述历史影像可以为后期口述文本的制作提供最原始的记录,并且国外普遍认可的口述史料——以录音、影像形式存在的史料。
        3、访谈提纲问题的设置。我们学校的口述历史活动主要在初中部进行,由初中生来设置采访提纲的问题,难度有点大。所以采访提纲问题的设置主要由老师们引导,带着学生讨论并最终确定。设置的问题,着落点要细、小,问题太宏大,受访者会觉得茫然,不知从何答起。遇上这样的情况,采访者又是初中生,应对起来难度太大。
        那么,问题要细、小到什么程度?以我们已经完成整理,形成word文档的《1978——2018改革开放40周年》访谈提纲服饰方面的问题设置为例:
?改革开放前,您有几套衣服?您的衣服有哪些样式和颜色,主要材质又是什么?
?改革开放前,您的衣服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价格大概是多少?
?改革开放前, 衣服破损后,如何处理?
        这样的访谈,初一的学生都可以操作,受访者也可以尽快进入状态。
        二、访谈阶段
        1、访谈过程中,采访者要注意观察受访者的情绪。旁边拍照、录影的同学也要注意,应根据实际情况,照顾受访者的身体、生活习惯等。如果受访者情绪比较激动,采访者可暂时中断采访,旁边的同学可以送点水、纸巾等物品。待受访者情绪稳定,再询问要不要继续。
        2、访谈过程中,原则上由受访者口述,采访者记录,不需要加入采访者的观点、判断。如果有明显的错误,后期再整理。不要与受访者当场争执。(特别是采访熟悉的人时,谨防吵起来)??
        3、采访过程中照片的拍摄。照片最好是两张,一定要包含采访者和受访者。在后期整理采访照片时,发现很多同学拍的照片是无法收录存档的。要么只有采访者,要么只有受访者,两者同时出现的采访照片并不多。在拍照时,分别从采访者和受访者侧后方角度拍摄,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4、采访地点的记录。应该细化到XX省XX市XX县(区)??XX镇······采访地点不能写餐厅、客厅、书房、火车站、咖啡厅!也不要写爷爷家、外婆家诸如此类的!
        5、与采访内容相关的实物。一定要强调:实物,拍照,上交照片即可,不要将实物带走!后期整理时,发现了不少学生采访后收集带回学校的实物!为了退回这些实物,老师们花了很多时间,有些实物现在仍未退回(学生已毕业,老师保管着)。
        6、访谈结束后,由采访者将记录的内容读给受访者听,受访者确认无误后再签名。这个过程一定要有,不能省略。有可能会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
        口述历史法律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口述者口述内容中相关人物的权益;二是口述者和口述历史采访者之间的著作权、所有权关系;三是口述采访整理者和相关协会等组织之间对口述史料的使用权、口述历史文本的版权等法律关系。[3]
        口述史料可能转化为影像文本和图书文本,而这两类文本形式都可以进行商业运作,由此会牵涉到经济利益。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版权归属的情况下,我们最好在口述工作开展之初,与受访者签订正式书面协议,明确采访者与受访者各方的权益,避免由此而引起官司纠纷。[3]
        口述历史工作者在和有关组织进行相关口述历史工作合作时,一定要先确定清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这样,就是在工作过程中或工作任务结束后,即使出现口述历史版权纠纷,也可依照合约解决。[3]
        这个是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口述历史活动时没有具体操作的一项。曾有学生问过我关于口述历史文本版权、知识产权的问题,我特意去查找了关于口述历史法律授权方面的资料。

后来发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刘冰于2009年4月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口述历史的现状与未来》中有一个比较适合初中生操作的法律授权样本,供大家参考。
                                  赠予契约样本
        本人,XX(受访者姓名),四川省江油市五通村人,谨此将本人目前由5?12汶川大地震相关口述材料构成的访谈的所有权,永久地赠与《口述历史:汶川大地震》课题组。本人了解该访谈将可能被研究者利用和引用、出版或在任何媒体上传播。
        在做此项赠与中,本人充分了解本人转让了在访谈中享有或可能享有的合法名分和著作权,以及在任何著作权中的权益,它们在中国现有和今后的法律下都可以被保证有效。本人转让的著作权包括独享复制权、发行权、筹划衍生产品、公共表演与展示权及全部的更新和扩展权。
        本人,XX(代理人或全权代表)接受XX(受访者的姓名)的访谈放入《口述历史:汶川大地震》项目中。
        XX (捐赠人签字)     XX  (受赠人代理机构代理人签字)
                                                       
                                                                        受赠人代理机构加盖公章
                                                                        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口述历史法律授权的合约最好是在访谈正式开始前完成,这是口述历史进行得最早,同时成果也非常丰富的美国口述史协会的建议。个人觉得口述历史法律授权合约的制定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法律保障意识。
        三、整理阶段
        1、照片的整理。访谈过程中拍的照片需要冲洗出来,用回形针与相应的人物的访谈记录别在一起。尽量不要用订书机,这样会在访谈记录上留下针眼。在我们整理的资料中,发现有的同学不仅冲洗了照片,还给照片加了膜。这种操作非常利于以后的存档,感谢这些同学的用心、细心。
        2、口述档案存放和保管。不仅要保存好纸质的访谈记录和冲洗好的照片,还要将访谈记录和照片等做成电子版存进内存较大的移动硬盘。纸质和电子版同时保存,这样更保险,也方便日后的查阅。
        3、口述史料的筛选、鉴别、印证。在进行这一步骤时,主要由老师带着学生进行,特别是初一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学习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在筛选时我们发现了很多历史感很强的仿制品。比如:印有“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搪瓷杯子、佩戴红领章的军装等等。我们对这些实物的来源进行了验证,发现很多“实物”是在旅游景区买的。后来我们专门跟学生强调如果有与访谈相关的实物,除了拍照,一定要问问该实物的来源并做好记录。
        四、展示成果阶段
        我们现阶段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展示成果:筛选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口述史史料,在课堂上引用,应用于教学;将做得比较好的口述访谈记录、有代表性的实物照片做成展板放在校园里展示。这两种展示,对于认真参与口述历史实践的同学来说是一种鼓励。随着参与口述历史实践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计划将这些口述史史料整理成校本资料、校本课程。我们期望能够像美国狐火计划那样,出一系列的杂志、刊物,让更多的人看见、参与。
       
        我校初中部学生在收集、整理口述史料的过程中,以组为单位,进行了大量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获得了不同于课堂的知识。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他们展示自己整理的史料,分析同学的史料,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我认为将学生收集的口述史史料应用于课堂,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有利于老师、学生更好的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后期的成果展示,也增强了历史学科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触摸到了鲜活的历史,对历史、现实、社会、国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拉近了孩子们同家人的距离;这也是家国情怀的一种熏陶方式,帮助孩子们从历史的角度关爱家庭、国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1] 陈惠.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口述历史教学法. [J].教书育人? 教师新概念. 2014, 04
[2] 李荣铎.口述历史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J].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3] 刘冰.口述历史的现状与未来.[J].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 [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作者姓名:杨琳艳
工作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岛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初中部
最后学历学位:大学本科、学士
职称:中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