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信息技术,弥补农村小学生阅读量短板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期   作者:范静
[导读] 随着“大语文”时代的来临,培养与国际化接轨的高素养人才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
        摘要:随着“大语文”时代的来临,培养与国际化接轨的高素养人才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全民阅读,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革。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的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然而,当前农村小学师生阅读意识淡薄,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质”的指导和“量”的熏陶,情况不容乐观。如何融合信息技术,弥补农村小学生阅读量短板,将成为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阅读;融合;语文素养;发展
        1 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
        1.1 家庭阅读氛围不浓,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农村家长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文化低或忙于农活和打工挣钱),很难为孩子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他们自己不爱读书,也很少督促自己的子女去读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乖孩子。许多孩子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后,不是疯跑打闹,就是抱着手机玩游戏,缺乏阅读的兴趣。
        1.2 选择课外书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阅读质量不高。
        为了应付考试,家长给孩子选择的课外书多半是优秀作文选,有的甚至盲目地听从孩子的意见,选择一些漫画类书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对一些高质量的经典绘本、童话、科普类书籍因无人引导推荐而无缘“相识”,导致阅读质量不高。
        1.3 部分教师意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对学生缺乏阅读策略的指导。
        由于缺乏方法性指导,农村学生只读不思,范读现象严重。阅读书籍时囫囵吞枣,很少做笔记,甚至把做读书笔记当成负担。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浅尝辄止。
        1.4 学生阅读水平参差不齐,阅读量明显不足。
        由于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淡薄,只有少数学生阅读量较多,形成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多数孩子只满足于课内,基本不读课外书,阅读量较少,阅读水平不佳。
        2 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量的意义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日益受到国人的重视。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有明确的要求:低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则“不少于100万字”。统编版教材虽然比以前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但阅读量还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曾经指出,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读书,读书少。他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海量阅读”,让孩子“连滚带爬”地读。《语文新课程标准》虽然明确的指出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近些年,我市许多学校在理论层面上已经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了好书漂流、朗诵比赛等一系列书香校园建设活动。这些课外阅读举措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未能彻底扭转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尤其是农村学校,大量学生阅读习惯较差,阅读不能有效进行。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3 关于“融合信息技术,弥补农村小学生阅读量短板”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革,人们面临着信息技术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搜集、整理、加工、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有较强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就目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语文水平来看,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之一,信息技术将在广度与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

它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具有表达方式直观、反馈及时、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1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众所周知,被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所得,无论从内容还是思想上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语文素材,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预测、调动知识经验、整合信息、提问、图像化思考等。“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的声、情、图、文的深度融合,为我们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描写荷花开放时三种姿态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我在课前便下载了一些荷花未开、半开、盛开时的图片制作成精美的PPT,让学生配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妙的图片,一边品读精美的语句,他们很快就陶醉于那美丽如仙子一般的荷花之中。我想,这篇文章肯定会给每个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积累语言素材的同时,也学会了想象。
        3.2 潜心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之下,我们可以开发一些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开展阅读指导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信息技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国家的“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让网络成为校本课程存在的新型载体,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以“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完成传统以书本为主的媒体无法达到的效果,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把所有“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内容制作成主题学习网站放到网上,将“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既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积累语言素材,提高生活品位。
        第二,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把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融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校本课程不可或缺的工具,让学生在真实的信息环境中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意识,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精心组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阅读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可以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推荐给他们,指导学生选择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童书,这样既能保护和尊重他们的阅读兴趣,又不会信马由缰,放任自流,从而增强阅读的实效性。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盼所得获得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亲子共读”“自主阅读”“师生共读”等读书活动,增大他们的阅读量,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带动他们主动阅读。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督促学生坚持读书,教师还应多组织读书展示活动,把学生的诵读作品通过网络推送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21世纪的语文教师更应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农村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从而开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又一个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部,2016.6
[3]《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教育部,2020.4
[4]《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田长永,《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1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