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高素质教师团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根据传统业务培训的现状及时发现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针对教师培训体系进行优化创新,逐渐提高教师的培训效果,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为我国高职院校打造高素质师资团队与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培训策略
我国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方案明确指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大力培养技术性人才是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塑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充分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及技术进展,因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质量,针对教师培训相关的政策进行优化创新,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提供了理论方向以及资金支持。本文通过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现状,针对传统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提供理论参考。
一、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现状
(一)培训制度和政策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制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1],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占有关键地位。教师培训实质上就是教师群体在特定的时期内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充分发挥专业地位的过程,在这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专业化标准、提高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部分教育学家将教师的专业培训定义为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成熟的一个转变过程,另外一部分教育学家认为教师的专业培训是在教师整个教育生涯中通过教育培训和专业实践获得的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根据教师道德培训和自主性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从教素质,逐渐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以无考核无监督制度为主要形式,使大部分教师在培训中产生懈怠、厌烦等情绪,丧失对培训内容的积极性,无法满足教师职业培训的需求,进一步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逐渐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保障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积极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提供指导意见和政策支持。《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指出“以教师高素质队伍建设为中心,将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之中,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各高职院校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培养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积极贯彻教师培训实践制度。
(二)培训类型和方式比较单一
在传统高职院校教育培训的影响下,培训方式主要以讲座为主[2],严重缺乏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难以将培训内容充分吸收,进一步影响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其中主要类型包括短期专项提升培训、国内高等院校教师研修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以及高级研讨班等,短期培训占高职院校培训比例最大,受资金、时间等因素影响严重限制了教师培训的发展。大部分短期培训以课堂授课教学方式为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性,使培训内容受课堂时间限制无法深入,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适配度偏低,无法满足教师个性化培训的要求。同时,受校企合作、学校资金预算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培训覆盖范围减小,阻碍了高等院校教师培训事业的发展。
(三)教师培训存在“工学矛盾”
现今阶段,大部分教师自毕业以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需要通过实践培训获取实践经验。据调查现实,教师在安排教学工作与培训时间时存在矛盾冲突,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教学、管理等方面,教师培训时间受到极大限制。从短期培训的角度出发,教师针对培训内容的掌握不具体、不深入,对培训效果产生严重影响。从长期培训的角度出发,对教师原本的教学安排产生影响,阻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形成了“工学矛盾”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影响下,高中院校教师培训出现许多问题。从政策法规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缺乏完整的配套政策的支持,大部门教师培训政策适用于中小学教师或本科院校教师,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需求;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缺乏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系统性、方向性以及目标性逐渐降低,阻碍了教师培训的运行效率,使教师丧失了教育培训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忽略了教育培训对教育事业以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严重缺乏对专业培训的认识,降低了教师对知识储备能力和技能培训能力。
(一)政策法规层面
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高职教师培训提供基本方向和政策支持。由于政府主要针对中小学、中职院校以及普通高校提出政策法规,导致高职院校无法适应培训要求,教师培训的权利、义务以及经费得不到保障,进一步影响了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了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因此,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逐渐成为师资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内涵以及重要性,不断扩宽教师的培训渠道,优化创新教师培训的模式,逐渐建立系统化、完整化教师培训体系框架,充分给予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相关的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有效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使教师逐渐提高专业标准,实现高素质专业教育发展。
(二)学校层面
(1)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
从学校层面来看,严重缺乏完整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不具备培训需求分析和经费规划,导致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训练。单一的培训内容无法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使教师无法明确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的适配性,同时,对教师的培训结果没有进行监督考核,导致教师对教学培训的现实价值产生怀疑,进一步降低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2)缺乏完善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针对传统高职院校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的激励和保障制度进行解决,同时需要合理的时间分配以及充足的资金保障进行有效配合,才能保障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质量得以提高。从健全激励和保障制度的角度出发,在引导教师参加培训过程中,针对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能力方面无法采取量化指标对教师的培训成绩进行合理考核,导致难以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实质性发展目标,进一步降低了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高职院校培训工作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从培训时间来看,部分高职业院校为了保障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减少了教师培训的时间。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培训项目开展没有充足的时间保障,对教师培训事业产生了阻力和困难,进一步降低了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效果。
从资金使用角度来看,教师培训主要以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为主要经济来源,除去学校正常运行的支出用于教师培训的资金十分有限,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发展。
(三)教师层面
在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过程中,教师对专业化培训存在一定的困惑,忽略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严重缺乏对专业发展的基本认识,导致专业发展自主自觉意识逐渐降低。
部门教师对专业化发展概念不清楚,片面的将专业化技能理解为学科知识的提高,忽视了对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无法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师工资待遇以及职称评选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降低了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培训的积极性,阻碍了高职院校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贯穿教师培训过程始终的体系框架
(1)制定科学的教师培训方案
制定科学的教师培训方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内容,是对教师职业规划、学校发展方向、社会经济形势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制定教师培训方案需要结合自身培训需求[3],将学校全局规划和教师个性发展相结合,使教师能够提升教学科研实力,充分掌握企业、行业发展新动态。同时,学校在结合各院校教师培训计划时,需要明确办学目标、学校的发展方向以及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并针对社会行业发展变化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满足教师个性发展的培训方案,使高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能够发挥实效。
(2)划分教师类型,提供突出重点的培训方式
在设计教师培训方案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情况,充分满足新时期教师群体的不同培训需求,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层次可以划分为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以及带头人三种培训类型。从新入职教师层面来看,部门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在培训过程中,需要侧重于岗前教学实践培训、短期教学内容培训等方面内容,使新入职教师充分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快速的熟悉和掌握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主动承担起教学管理工作任务。
从骨干教师的层面来看,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培养其双师型素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通过企业锻炼或校企培训等方式使教师双师型素质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为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从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层面看,针对专业带头人的培训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专业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专业带头人培训需要注教师个性化发展,在经费方面,给予专业带头人学习培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针对资助资金进行单独建账,保障教师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在培训方式方面,坚持落实科学有效的培训措施,侧重教师的个性化培训,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质量。
(3)建立教师培训结果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普通高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职院校坚持以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为核心,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践技能尤为重要。在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中,需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教学手段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化培训,创造出适合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将相关的知识内容充分合理的融入教育课程之中,保障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理想目标。因此,建立教师培训结果评价机制是验收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渠道之一,坚持以“学以致用”为重点,对教师培训结果给予客观评价,定期针对教师教学的实践能力进行分类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教学质量相挂钩,进一步检验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质量。
(二)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保障激励机制
(1)将教师培训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指标
将教师培训考核结果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挂钩是提升教师培训实效性的重要渠道,让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培训需求和培训内容[4],激发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自觉能动性,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保障激励机制,将培训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的重要指标,使教师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
(2)教师培训的保障措施
从经费角度出发,高职院校需要加大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借助向企业、行业提供技术人才的方式获取资金来源。为教师培训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从国家政策角度出发,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尽管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情况,给予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提供相应的资金以及培训项目的支持,但还是缺乏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系统化、完整化的政策法规,使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降低了教师对培训内容的信任度,同时,针对教师培训方案以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使高职院校教师无法确立正确的培训目标。因此,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保障措施,针对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制定关于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法律法规,保障高职院校教师参加技能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在经费支出以及时间保障方面给予明确规定,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政策法规的完善和确立。各级政府需要积极贯彻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根据各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政策,实现高职院校教师造培训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三)完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教育主要以就业、服务社会为导向,重视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充分掌握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具有胜任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能力;二是充分掌握新趋势下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实际能力,把握住社会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专业发展动态,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应用到行业发展之中;三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针对传统教育手段进行优化创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四是教师需要具备科学的教学能力,在开展高校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在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参加教师技能培训,针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为推进科技成果向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转变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高职院校发展主要以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建设以及服务社会经济为关键性任务,因此,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需要大胆地走出去[5],提高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主动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合作发展的活动,引导与企业共建现代实习生培养为主的特色学校,逐渐完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能力。
结束语
教师培训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教师能力提升与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过程中,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扶持,培训体制不完善,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缺乏方向性,降低了教师对培训的积极性,大大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运行效率,因此,国家需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与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权利义务,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积极贯彻落实具体化培训制度政策,使高职院校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相关部门需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府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不断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培训,根据传统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创新,针对教师培训结果制定正确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华琳.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2).
[2]刘印璇,蒋玉娟,黄毅华. 广西高职院校教师业务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11).
[3]彭新社,童锦锋,周磊,余时平.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运动,2018(16).
[4]吴丹. 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1).
[5]王晨. 高职院校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的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