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运用、内化”,让语用教学落地生根 ——以部编版一、二年级教材为例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期   作者:应蕾
[导读] 语文课程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问题都指向了“语用
        摘要:语文课程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问题都指向了“语用”。语用教学不是简单机械地让学生写话、练笔,要让学生经历积累、运用、内化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就如何扎实落实语用教学进行有效探究。
关键词:低年级     落实语用     积累    运用    内化
       
        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落实语用教学上下功夫。
        要落实“语用”教学,我们不能机械地让学生写话、练笔。学习语用应该是积累、运用、内化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积累”是基础,“运用”是过程,“内化”是结果。三个环节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落实“语用”教学的一些有效做法。
一、阅读积累,夯实语用基础
        “语用”,“语”即语言文字,“用”即运用,用的基础是要先学习、积累语言文字。那么,如何积累语言文字呢?阅读是最直接的途径。
        1.文本引路,积累基础性语言       
        小学低年级教科书的内容文质兼美,语言生动有趣,很适合学生阅读、积累。
低年级学生有其特殊性,字词、短语这些基础性的语言是积累的重点。这些字词、短语就如同盖房的砖块,有了这些砖,“语用”这座大楼才能盖得起来。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文本引路,让学生随文积字累词。如《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中出现很多偏正短语“    什么样    的    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初读课文时集中出示这些带拼音的短语,学生读,同桌相互正音,指导读好短语。在逐段品读课文时,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短语,然后指导朗读,读中培养语感。在课后练习中统一再作整理,鼓励学生拓展说说此类短语。最后让学生读读背背,通过“采蜜”形式完成词语积累的目的。
        学习《树和喜鹊》一课,“AABB”式词语是典型的积累范例。《怎么都快乐》一课为学生提供了“讲故事、踢足球、听音乐”等动宾短语。就这样,在语文的阅读学习中,学生搬的“砖”——字词、短语也越来越多,为建起“语用大楼”打好了地基。
        2.用好课内阅读版块,提高阅读量
        部编版教材的编者在内容编排上、在落实语用教学方面可谓用心良苦。其中,每个单元的阅读版块——“和大人一起读”(二年级为“我爱阅读”),编选的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有朗朗上口的儿歌、有趣的童话故事、蕴含道理的寓言等等,形式多样,不失为好的阅读材料。在教学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
        如在教学完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后,可布置学生和家人一起读《谁和谁好》这首儿歌,读完后和大人一起找找身边“谁和谁好”的例子,试着仿照儿歌的形式编一小节,将录音上传至班级“小打卡”,供老师评价,供同学欣赏,在班级比一比的氛围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第二单元以“心愿”为主题,表达了美好愿望。学完后可在班级开展师生共读活动,篇目为《阳光》,感受阳光为世界带来的美好。第三单元以“伙伴”为主题,可以亲子共读《胖乎乎的小手》,在家庭温馨的环境中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悟。充分地将“我和大人一起读”这一阅读版块利用起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浓了,同时也提高了阅读量,增加了阅读积累。
        3.拓展课外阅读资源,让课内外阅读无缝连接
        阅读不能仅源于课内,我们要将阅读拓展到课外。而教材中“快乐读书吧”这个栏目成为了连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一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主题是读童谣、儿歌。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自主阅读,推荐阅读《日有所诵》和曹文轩、陈先云主编的《读读童谣和儿歌》。我们可以在班级开展“每日诵读我能行”活动,利用每天的课前5分钟,通过小老师领读、小组赛读、同桌合作读等方式来落实朗读。课后布置自读,一周利用一节课进行童谣、儿歌朗读大比拼并分享阅读感受,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语感。
二、模仿运用,学习语言表达
        低年级的学生受年龄和认知的限制,在学习语言方面更适合较为简单的方式,那就是模仿。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课文范例,关注语用训练点,在学生品味语言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密,通过模仿进行语用训练,具体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1.聚焦典型句式,发现表达特点
        《葡萄沟》一课中写葡萄又多又好的句子是“到了秋季......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与句子相符的葡萄图片,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怎样的葡萄。然后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见葡萄不仅颜色多,而且散发着光泽,十分诱人,可以用哪个词形容呢?就是“五光十色”。最后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葡萄沟的葡萄不仅多而且好。在充分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我们再让学生去发现语言的表达特点,抓句式“            ,有            、            、            、            ,        极了。”让学生发现这个句式中“有......”可以列举事物(颜色、种类等),将特点写具体,后面跟上一个用来总结事物特点的词,这样就让句子具体起来。
        2.模仿练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明白了语言表达形式后,要让学生用句式反复练说。可以先出示图片,学生用上句式模仿着说。
   
        图1:公园里        ,有菊花、        、        ,        ,美丽极了。
        图2:超市里的水果一排一排地摆在货架上,有苹果、橙子、石榴、柠檬,各种各样,好吃极了。
        句式就像一根拐杖,有了拐杖的搀扶,学生学习语言表达自然就容易多了。在模仿练说实践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迁移内化,提升语用能力
        语言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如果仅停留在模仿层面,语言学习就没有创新。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会举一反三,用课文的语言说自己的话,实现语言的内化。
        1.创设情境,拓展说话
        《黄山奇石》一课,课文介绍了四种奇石,介绍的模式是:奇石的名字+石头的形态+想象。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做:先读一读描写四块奇石的段落,全班交流,品一品石头的“奇”,然后引导发现“奇石的名字+石头的形态+想象”介绍模式,再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选择一幅图仔细观察,用上“好像”或“真像”说一说,最后创设“当小导游”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黄山的其他奇石,完成了语言“理解—迁移—内化”的过程。
        2.创编故事,想象说话
        低年级的孩子富有想象力,听故事、讲故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实践方式。这一学段的教材中编者也精心编排了很多有趣的童话故事。教学中可以以故事为载体,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创编故事中习得语言形式,内化语言。
        《蜘蛛开店》讲述的是蜘蛛开了一家商店,它卖口罩时迎来了大嘴河马,卖围巾迎来了长颈鹿,卖袜子时又迎来了多脚蜈蚣,吓得逃回了网上。故事生动有趣,情节具有反复特点。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找出蜘蛛开了几次店,分别都卖什么,都迎来了哪些客人。(2)小组合作学习,关注故事情节:蜘蛛开店都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都失败了。(3)借助课后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4)创编故事:蜘蛛还会继续开店吗?如果会,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它又会迎来什么顾客呢?请展开想象编故事。在“读、讲、编”这个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语言的内化,创生出自己的语言,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让学生在阅读中累词积句,夯实语用基础,在模仿运用中学习语言表达,在迁移创生中内化语言,真正达到有效落实语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莉.小学语文语言能力训练的教学探索[J].课外语文,2018(6).
[2]高玉,施茂枝.太过犹不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忧思[J].福建教育,2013(18).
[3]苏才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如何积累语言[J].小学语文教学,2010(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