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姜涛
[导读]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 新常态既是挑战

         摘    要: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 新常态既是挑战, 也是动力和机遇, 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现在和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发展的大趋势, 需要大家科学合力的制定战略战术, 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各个城乡之间的人地关系和用地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得城市的用地需求量迅速增加, 使得我国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已经逐渐压近耕地面积红线, 截止2016年全国耕地面积降低为18.27亿亩, 而进行农村土地整治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质量,建设美丽乡村建议的关键问题,也是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绿色发展的新举措。本文对新时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出了若干问题和对策,以期为后续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 问题; 对策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步涌入城市务工,农村只留下老人、孩子和劳动能力有限的群体,造成部分农村土地出现撂荒现象、宅基地破败闲置以及空心村现象较为严重。这些现象与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道而驰,为了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美丽村容,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合理的对农村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乡村的振兴发展,也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好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是既要使村庄用地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又给村庄留有余地,既注重发展特色,又要与区域整体发展相衔接。
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概念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运用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技术措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用途,对区域范围内的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人口集中聚集生产生活,进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与进程。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
(一)过程性非法建筑滋生
         为解决临时居住问题,基层政府及村集体默许在农用地上建设临时性住宅,村民因此大量扩建,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实际清退效果反噬。同时基于降低边际成本的需要,村民自发追求规模效应,相对聚集,导致事实上的“小村庄”产生。表面符合整治要求,事实上带来更多隐患。
(二)空心化问题的延续
         农村土地整治过程的农村迁移聚居使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建的农村社区入住率并不是很高,而且受到农民思想的制约,进城务工农民依然众多,几年之后,新社区再次落入空心化的尴尬境地。其次就是基于各种原因,众多地区的新社区建设不尽如人意,在质量、外观、设施设备、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与商品化住宅比较起来差距很大,农民幸福感提升不到位。
(三)农民对农村土地整治积极性不高
         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不免会出现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如经济效益、建设用地指标等,有可能出现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蔓延现象。农用地整理中也存在大量的不合理问题,导致耕地数量到位、质量有所下降,甚至被补充的耕地位置偏远或者坡度较大不适合耕种等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都会导致农民的收成收入降低及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积极性不高,也会影响整个地方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口碑、信誉以及影响力。
(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生态环境效益有待提高
         农村土地整合整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经济效益为重点,对生态环境效益不太注重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鉴于生态环境效益不像经济效益那样容易量化,即使表面重视生态环境效益也因其难以精确量化而置于一旁。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土地整治中,伴随着大规模的农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及村庄的拆并等一系列整治活动的实施,对地表植被以及景观生态建设方面考虑欠妥,需要实施更加广泛与细致的措施与方法。


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对策
(一)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必须在充分调查、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通过实地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评定新农村建设、当地农村的自然生产环境、土地综合整治的潜力、农民群众的意愿和权益保障措施、生态环境等等的因素来确定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保证编制的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贯彻落实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时, 要考虑与其他部门的规划统筹协调, 相互衔接, 合理布局, 以便有利于长远发展。
         在项目设计上, 要严格按技术标准选用资质高、技术强、有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经验的设计单位,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设计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认真收集归档土地整治基础资料, 处理好基本农田建设、村庄建设、农村基础建设、水资源保护、交通道路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加快研究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随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村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等一系列新政策的落实,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还会出现新的情况,政府及相关研究机构应该分析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抓紧修改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补充解决新问题而产生的新的政策等措施,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添砖加瓦。
(三)提升工程质量,让农民有幸福感
         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建社区项目的统筹规划,把好质量关,力争每个新建社区都成为示范性建设项目。无论在项目规划、设计还是施工上,都要认真落实,位使每个建设项目都能经得住时间和民众的考验。坚决不能随意压缩建筑成本,降低建筑质量。加大对新建社区入住后的管理,让农民住的高兴、住的放心、住的舒心,努力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四)提高公众参与度
         对于整治之后农用地的使用情况,农民的评价很重要。农地产量如何、耕种是否方便、整治前后对比是否明显等,只有农民真正耕种过之后才能有一定程度的定论。鉴于农用地整理过程中农民意见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可以在项目的设计、施工及实施过程中,提高当地农民参与度,鼓励农民献言建策,为后续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首先在意识上要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在措施上要利用先进的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在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的过程中,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尽量减少污染土地。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人员对环保知识的学习和环保工作的认识等。
(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有效整合资金, 提高资金利用率
         要建立多元的的资金投入机制, 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一是大力整合政府各类涉农资金, 把国土、农业、水利、环保、交通、林业等部门的涉农资金统筹起来, 捆绑投入, 集中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充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 避免资金重复投入情况的发生, 大大提升项目资金的利用率。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来, 进一步缓解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带来的压力。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鼓励农民群众投工投劳, 自筹资金, 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辅助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新常态环境下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要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教育引导,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要明确新常态环境下建立魅力新农村对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标准, 协调解决助力农村发展与保护土地之间的矛盾, 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保证我国农业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琳琼.乡村振兴背景下平原地区村庄土地整治研究——以河南省长垣县为例[D].郑州:河南大学,2019.
[2]王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反思与展望——以山东省东南地区为例[J].法制博览,2019,(2):109-110.
[3]李炎.农村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关系——以南京市11个项目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9,39(2):317-324.
[4]孙凯,高丽丽,宫志斌,等.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8,29(1):6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