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 喻 凯
[导读] 分析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主要因素,

         摘  要:分析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主要因素,探索性地提出了在新时代新思想和新战略的指引下如何立足乡村实际谋划做好美丽乡村建设,从乡村规划体系建设、组织和人才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和项目平台建设等4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路径选择,对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美丽乡村; 规划建设;
         1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乡村规划脱离实际,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建设美丽乡村要规划先行。乡村规划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乡村建设、社会发展、人文休闲和生态平衡等多项系统支撑,同时要深入乡村实际调查研究,既要满足当前乡村住户的不同需求,也要充分考虑未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普遍存在对乡村规划设计重视不足、或规划不切合乡村实际的情况,生搬硬套城市建设经验,造成乡村建设城市化;有的地方过度追求村庄设计整齐划一,道路横平竖直,不惜推山填湖,破坏了乡村原有的地形地貌;有的乡村建设根本没有统一规划,全靠乡镇领导拍脑袋决定,造成乡村建设资源的浪费,导致乡村建设失去了原有的风土人情和地貌特征。
         1.2 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后期维护缺乏保障
         目前全国大约有近1/4的村庄生活垃圾不能得到集中收集和处理,生活污水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有近1/3的村庄内道路没有完全实现硬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困难重重。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美丽乡村的基础建设更是相对滞后,乡村规划也多照搬东部模式,但由于受当地政府财力、村镇规模、人文地理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造成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村民需求,农村卫生厕所、自来水、道路硬化、村级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垃圾处理等出现诸多问题,给当地住户造成极大困难,新农合、社会保险、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建设更是严重滞后或缺失。
         1.3 美丽乡村建设拆旧建新多,人文关怀不足
         在美丽乡村规划中,多数地方将道路硬化率、农村改栏改厕、房屋统一规划等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标准,却忽视了乡村原有风貌的维护,为了实现美丽乡村的“统一规划”,部分乡村将原有房屋建筑全部拆除重建,破坏了乡村的乡土气息和人文特征。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对原有乡村的完全否定,而是对乡村建设的美化和升华。农村就应该保留其原有的田园风光,就应该建有农村特色的房子。
         2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
         2.1 劳动力建设与乡村人才规划
         人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二元结构转型期,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乡村人员空心化,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严重,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此外,大多数乡村经济还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经济产业支撑,没有为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乡村劳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地方政府应当做好组织引领,充分发挥乡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居民建设美好家园,通过职业培训各种形式,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高素质人才。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划,落实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
         2.2 生态建设与乡村产业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五位一体”总要求,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扶贫攻坚、乡村旅游、田园开发有机结合,促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
         政府主导是要在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上给与适当倾斜,以区域规划、项目推介、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职责,不断优化乡村投资环境,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吸收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实现乡村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持,也为乡村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2.3 乡风乡俗建设和乡村古建遗迹保护
         乡风乡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核。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化遗产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一些乡村古建筑、古遗迹更是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历史价值,因此在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要对其进行整体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落实好政府主导和村民保护的双向责任,将乡风乡俗、古建遗迹保护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规划。
         3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途径探索
         3.1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构建新时代乡村规划管理体系
         建设美丽乡村要以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构建新时代乡村规划管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
         乡村振兴关乎国计民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新时代乡村规划管理体系。一是充分认识乡村规划的重要意义,构建新时代乡村规划管理体系。二是乡村规划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规划。乡村规划应科学规划、精准设计,以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为基础,对大中小村庄规划因地制宜,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协同调控土地空间,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发展布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3.2 加强乡村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组织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完善和创新乡村自治组织形式和管理,深化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战斗堡垒和人才涵养基地,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二是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人力资源开发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要素。优秀的组织孕育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创造优秀的组织。
         3.3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推动“五个文明”建设
         文化建设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五个文明”建设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首要的工作是解放思想,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完善教育引领和制度保障,深入推动乡村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建设,强化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放在农村开发建设的首位,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引入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打造绿色生态乡村产业链。
         3.4 搭建乡村项目建设平台,打造和推动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产业振兴是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涉农产业。要结合乡村和片区发展规划,构建乡村产业发展体系,把消除农村贫困、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产业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要按照乡村土地功能规划,自上而下搭建乡村项目建设平台体系,各乡村在项目平台建设基础上,对山水林田湖草产区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发挥各自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等,充实壮大乡村项目建设平台,推动乡村整体振兴与村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2] 李妍俄.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2):1.
         [3] 刘宗霞.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问题探究[J].农技服务,2017(12):197.
         [4] 朱开锋.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河南农业,2016(15):16-17.
         [5] 习近平: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J].农村工作通讯,2018(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