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致颅内病变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月4期   作者:杨淑娟
[导读] 分析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致颅内病变的情况,以为临床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方向。
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致颅内病变分析
杨淑娟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致颅内病变的情况,以为临床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方向。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3例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致颅内病变患者,其中2例为脑膜炎,1例为感染性静脉窦血栓,分析其病变后的诊治情况。结果:3例患者临床表现中均包含头痛、高热并伴随呕吐的症状,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迅速减少;在治疗过程中均予以抗病毒治疗,但患者体温并无明显变化;予以多西环素治疗后,3例患者体温均在1d内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结论 在临床上,颅内病变会伴随高热症状,在常规抗病毒、抗感染治疗无效后,应考虑是否存在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症状,并根据临床经验予以多西环素治疗,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颅内病变;临床诊治
  
  在临床上,造成颅内病变的因素有多种,但大多为颅内感染所致,而常见的典型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此外不典型病原体则为立克次体,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但也有少数病例存在。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致颅内病变的症状多以神经系统病变为主,在临床上诊治难度较大,且容易与病毒感染混淆,导致患者难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致颅内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致颅内病变的情况,以为临床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方向。现总结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赵某某,57岁,女性患者,农民,主诉:发热伴头痛、呕吐15d。在15d前,患者不慎被昆虫咬伤,并未予以特殊处理,并在40h后出现高热现象,口服退烧药后体温暂时恢复正常,但而后出现间断发热症状,并伴随头痛、呕吐,入院后体温于38.4℃~39.6℃,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0个。
  王某,26岁,男性患者,职员,主诉:发热伴头痛、呕吐6d。发病后,患者体温最高可达39.6℃,口服退烧药后体温暂时恢复正常,但而后出现间断发热症状,并伴随头痛、呕吐,呕吐时呈喷射状,夜间症状加重,体表未见出疹,入院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0个。
  阳某某,33岁,男性患者,农民,主诉:发热伴腹部疼痛痛、呕吐8d,略见小皮疹。发病后,患者体温最高可达40.1℃,口服退烧药后体温暂时恢复正常,但而后出现腹部疼痛症状,并伴随呕吐,无腹泻及脓血便,3d前在其他医院就诊时予以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0个。入院诊断:①脑膜炎;②肺部感染。
2结果
  在选取的3例对象中,1例为中老年女性患者,2例为青年男性患者,仅有女性患者存在野外环境接触史。在本次研究中,病例均存在的共同体征为高热、头痛、呕吐症状,且在入院检查后均能发现神经系统受损,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0个。在治疗过程中均予以抗病毒治疗,如三代头孢菌素类广谱抗生素治疗,但患者体温并无明显变化;予以多西环素治疗后,3例患者体温均在1d内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3讨论
  立克次体是一种不典型的革兰阴性菌,可以通过节肢动物的叮咬来进行传播,常见的传染源为螨虫、虱子、跳蚤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皮疹,也是造成感染者发热的重要原因。而我国作为农业发展较好的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密集性和流动性的影响,立克次体感染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成为了近年来临床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根据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立克次体种群多分布在气候温暖的沿海地区,在感染后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头痛、乏力、皮肤斑疹等,有的患者还会伴随明显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如呕吐、腹部疼痛等,严重感染者还会并发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因此,若在患者诊疗过程中,出现以上症状时则需引起重视,及早进行血清检查。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收集的患者资料中均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的症状,且有1例患者出现小皮疹,但均无明显的皮疹和焦痂,而在血清检测中,也需要在发病后一段时间才能检查中阳性反应,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具备专业的能力,提出立克次体感染的可疑性诊断。在临床上,所选的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予以抗病毒治疗,如三代头孢菌素类广谱抗生素治疗,但患者体温并无明显变化;予以多西环素治疗后,3例患者体温均在1d内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因此,笔者根据本次研究所选的3例立克次体感染致颅内病变患者的资料作为参考,总结不典型立克次体感染致颅内病变的的诊治体会:对于因不明原因的发热症状引起患者颅内病变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血清检查,在入院检查中若发现患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但白细胞无异常变化的情况时,需要警惕立克次体感染的出现,作出疑似病情的诊断;特别是针对在感染高发地区的群体,或者具有密切接触史群体,即使未出现典型的皮疹症状,也应提出合理的病情怀疑和诊断;若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无效时,需要及时考虑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情况,对于疑似立克次体感染病患应予以多西环素治疗,若症状得以环节,更应加强诊断。
  
参考文献
  [1]吴捷,王少玲,马焱.海南省399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四种实验方法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8(02):167-169.
  [2]张国丽,苏慧勇,杨磊.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87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4.9(06):201-203.
  [3] Kato Cecilia.Estimation of Rickettsia rickettsii copy number in the blood of patients 1 with 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 suggests cyclic diurnal trends in bacteremia[J].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2015.12(05)194-196.
  [4] Li-Qun Fang,Kun Liu.Emerging tick-borne infections in mainland China: an increasing public health threat[J].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5.3(12):68-71.
  [5] Coinfection with Rickettsia helvetica and Herpes Simplex Virus 2 in a Young Woman with Meningoencephalitis[J]. Case Reports in Infectious Diseases.2018.6(04):170-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