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学校生长“DNA”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薛涛
[导读] 莲花学园建于山东省滨州市经济开发区,在“看得见孩子童年?

山东省滨州经济开发区   薛涛

        莲花学园建于山东省滨州市经济开发区,在 “看得见孩子童年?未来” 的学校愿景指引下,学校构建了“莲华七彩课程双螺旋结构模型”意图通过这一课程体系构建,达成“懂生活、会学习、善交际、能创造”的育人目标,成为学校教育良性发展的DNA。
        “莲华七彩课程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直观表述为“一轴双链八要素”:“一轴”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链”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八要素”指四大素养和四大能力:一般素养、道德素养、艺术素养、“领导”素养;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同时,每一个素养与能力的发展都由相关课程群相支撑。
        (一)解码家国情怀,种一颗信念坚毅、格物明理、文化传承的种子。
        基于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论,学校在主题课程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提档,形成了“家?国长线主题式综合课程”。
“长线”简单来说是框定课程实施的时间,所有课程实施时间界于一个月至一个学年之间。杜绝点上做事,不系统、不深入的痼疾。
       “综合”是指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把课程内容、方法进行统整,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式”是指围绕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的“家国情怀”这一核心,不同年级以不同内容为主题,构建了“我与我家”、“爱在莲华”、“滨海之州”、“齐风鲁韵”、“魅力华夏”、“学在世界”等六年循环的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并分年级实践。六年中,学生在爱自己、爱父母、爱学园、爱家乡、爱祖国的循环课程熏染下,让“美德”这颗种子厚植于内心,成为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齐风鲁韵”课程,就是《家?国长线主题式综合课程》体系下“我与我家”、“爱在滨州”课程的延续.以“主题开启—主题探究与实践—主题研学—主题展示”这样的闭合探究循环,进行“一山泰山、一水黄河、一圣人孔子、一书《孙子兵法》、一茶东方树叶、一脉红渤海革命红色文化”六个子主题的综合探究学习。每个主题都采用PBL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实现学生的深入探究、综合认知。
二年级师生借“东方树叶”以点带面展开了对茶文化的探究。
        【提炼核心概念】茶的形式、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茶的传统文化核心
        【确定基本理解】不同的饮品有不同的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茶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有责任尊重和传承我们的文化。
        【了解认知基础】对茶的名称、颜色、种类等形式具备比较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联系和文化了解甚少。
        【设计驱动问题】为什么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种类;特性;茶道);中国人为什么对茶情有独钟?(发展;功效;文化)
        【进入探究循环】
        品茶香——做茶派——悟茶道——诵茶诗——研茶历——演茶剧
        品茶香:了解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做茶派:从再生茶、衍生茶以及茶与美食的结合几个方面感受茶叶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悟茶道:在仪式感十足的选茗、择水、烹茶过程中,感受着茶道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深刻领悟,茶道即中国传统的哲学,即礼。
        诵茶诗:学习诵读和茶有关的诗歌,了解茶人白居易、茶圣陆羽。
        研茶历:从茶的起源到茶马古道,从文献搜索到茶文化博物馆,再到茶山零距离,体验茶叶采摘,参与茶叶制作的全过程。
        演茶剧:话剧《漫漫路?茶相伴》展示师生的课程学习成果。
        【评估反思提升】
        课程于学生:课程有效点燃了孩子们探究学习热情,在他们经历完整探究过程后,深刻体悟到茶“形式、联系、文化”的核心概念,学习力在不断提升。
        课程于老师:学习茶、研究茶的过程开阔了老师们的课程视野,提升了审美情趣、生活情趣,领悟到了“一物一世界,万物皆课程”的含义,激发了老师们对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情。更有老师自费去参加茶艺培训,深深地迷上了东方树叶带给自己的那份宁静。
        孩子们通过《家?国》课程中6个主题的循环学习,格物致知,客观认识历史、继承红色优良传统、崇尚英雄模范、感受祖国日益强大,从而构筑属于每个学生自己心中的中国梦。在这样的课程体验中,逐渐增强社会责任、形成国家认同,学以立德。
        (二)解码劳动教育,种一颗尊重劳动、自立利他、热爱生活的种子。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主席旗帜鲜明的提出新时代教育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当下,尤其是在全民重学习轻劳动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值得思考。



        我校研发的劳动实践课程从服务对象出发,以“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三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阶段为主题内容。采用项目负责制的方式明确课程主要负责人,在空间、物资、课时等方面做好规划,自本学期起我们在全校一至六年级中全面开设“莲家有政”劳动实践课。
        “莲家有政”以“一核心、三领域、五模块、26主题”为主线,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方法指导课、考察探究课、设计制作课、职业体验课等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元,认知与实践更真实。
        “食育之美”是“莲家有政”课程的子课题之一。
        课程实施前期,老师们便设计了大量的关于美食的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最终确定了“聚薪成塔”、“丝竹之韵”、“饮水思源”等三个课程。
        一张美食研究卡,勾出了学生们学习的欲望,在开题课上,学生们提出了感兴趣的问题,借助小组分工,确定了研究的任务;一份公益报纸售卖,学生勤工俭学,在宣传公益事业的同时,筹得了美食制作的成本;一场秀功夫比赛,不仅仅是课堂上学的美食制作过程,许多孩子把私家技能都搬出来救场,一场比赛下来,比赛成了第二位的,相互学习却占据了主场;一份爱的礼物,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把自己制作的美食精心打包,送给自己的父母,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诸多个“一”中,学生们掌握了一项自己专属的技能;掌握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参与了一次社会体验…….每一个技能的开设都经历了自我学习、他人合作、社会实践的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的定位和能力的提升,并在运用到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继续学习。
        (三)解码戏剧课程,种一颗乐于体验、文化兼容、素养高雅的种子
        学校在56号教室见识了全美卓越教师雷夫的班本课程,其中话剧课程的重要程度及学生的收益让我们叹为观止。2018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个话剧普及教育推广示范区,承借政府给予的免费优质资源,我们将话剧定位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又将话剧作为学习方式的一种,积极与红色教育、主题课程、阅读等进行有机融合。
        学校“搭台子”,让更多的孩子登上“舞台”,体验不同的戏剧人生。一次次聚光灯下的改变,成为一个个成长的经历,在学生们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四)解码人文行走课程,种一颗勇于融入、视野宽阔、知行合一的种子。
        “领导”素养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沿目标,“领导”不是领导,而是领导力,领导力是活动,是过程,是关系,是责任。莲华的人文行走课程旨在帮助孩子打破“学习成长在教室/学校”的樊篱,希望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在行走间积淀,把听到的用双眸去甄别,把看到的用脚步去丈量。
        从最初开启人文行走课程,我们就确定了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家乡寻根——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走进城市的各行各业,在寻访和体验中培植热爱家乡的情感;二是家国情怀——通过城市研究带文化脉络的方式理解中华文明,并积极渗透名著阅读;三是国际视野——去美国、日本、澳洲等地,增进文化交流,拉进世界的距离,打造国际理解力和领导力。
        以印象西安课程为例:我们与孩子围绕“一座城”、“一本书”、“一个人”、“一条线”、“一美味”的五个“一”的课程展开学习。
        利用我们原创的研学手册,利用24个课时的时间,从历史、人文、阅读、诗歌、艺术、等方面带着孩子们梳理了整个有关于西安研学的方方面面。跨学科研学导师给孩子们上“一座城”的历史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以西安这座城市为基点,选取了“最牛皇帝”、“世界最早的城市规划典范”、“双十二”、“舌尖上的西安”等8个点与孩子进行研究性学习;《西游记》与大唐长安的千丝万缕成为本次研学的主题阅读书目,在线上线下共读的过程,通过“妖怪卡”、“取经图”等阅读工具、策略的引入,让孩子阅读的有意思,更有方法;“一个人”是遇见李白,从“出蜀”、“仕途”、“放逐”等几个阶段,了解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品析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美术老师是必不可少的验血导师,“一条线”的速写课程,让孩子带着画板用画笔描绘西安古建筑之美……
        实地体验的每一天结束,孩子们都会聚在一起和老师聊一聊自己的收获,发现的问题,带着问题和老师的解答进入下一天的研究,返回学校后,我们组织了主题研学结营仪式。像这样的研学活动我们还经历了“大美无棣”.“孙武故里”.“红色临沂”、“底蕴曲阜”、“茶?海青岛”、“诗意苏杭”、“遇见成都”以及“日本初见”、“相约芬兰”、“研学美国”……孩子们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长中,多一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铸就家国情怀,打开国际视野,内观自己,外观世界。
        “书,打开窗户;路,折叠世界”,我们坚信看过世界的孩子更强大,我们坚持把学校的围墙“拆掉”,让孩子始终把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看成“课本”、看成“课堂”。
        让孩子和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孩子“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为每一个生命注入最优良的基因,莲华学园坚信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教育的发展,贡献我们浅显的“莲华方案”和“莲华智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