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课堂,架起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桥梁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钟石
[导读]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课程改革走过了艰难而漫长的历程,现在已经进入后课改阶段,深度学习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江苏泗洪通州实验学校    钟 石    223900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课程改革走过了艰难而漫长的历程,现在已经进入后课改阶段,深度学习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深度学习强调从科学的本质出发,去探寻文字背后的逻辑与意义。悟学课堂从自主学习、合作导学、达标悟学三个阶段进行深度学习,目标直指核心素养。因此,以“自主、合作、感悟”为核心的悟学课堂架起了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  悟学课堂
        课程改革走过了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传统的教学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为核心,顺应了当时工业化生产对人才的需求,是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革命的不断升级,那种以基础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逐渐过度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目、以活动为主导、各种新的教学模式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当下,课程改革已进入后课改阶段,全国许多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依然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已成为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
        要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原有的教学模式就必须继续进行相应的改革。尤其在近几年,探究关注情境、注重体验、发展思维的深度学习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深度学习理论起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1976年的一次实验法研究,他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一层二层为“浅层学习”,四至六层为“深度学习”.发展到今天,形成了许多关于“深度学习”的概念,比较流行的是要“超越表层的符号,从符号学习走向逻辑和意义学习的统一” 。
        深度教学根植于新的知识论基础,从知识的内在构成来理解知识教学的本质与价值。从内在构成看,知识具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一是符号表征,指人类关于世界认识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即“关于世界的知识”;第二是逻辑形式,指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具体包括知识构成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形式;第三是意义,指知识内具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它是内隐于知识符号的价值系统,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具有启迪作用。任何知识都具有内在结构。即使是通常被人们称为是“客观公正”、“价值中立”的科学知识也不例外。事实上,“我国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及其对知识教学价值的要求 。”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必然指向就是核心素养。那么,如何通过深度学习去培养核心素养呢?我以为,我校正在倡导的以“自主、合作、感悟”为内涵的悟学课堂,正是架起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之间的一架桥梁。
        “悟学课堂”的全称是:“自主预学—合作导学—达标悟学”教学模式。由预学、导学、悟学渐进式三大环节构成,三环节相互渗透、互为促进,以达成“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为最终归宿。悟学课堂是南通市通州育才中学的研究成果,由时任校长姚卫新领衔开发研究,2011年7月2日《教师报》头版刊载:新课程下的“预学、导学、悟学”教学模式。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小组合作”建构初中“悟学”课堂的实践研究,对这一模式又进行了深度的拓展和创新。在引入泗洪通州实验学校后,针对我校基础特别薄弱的实际又进行了调整,正在对我校的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就悟学课堂的几个关键环节阐述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首先,悟学课堂让深度学习从原点进行,指向自主发展。
        悟学课堂的第一阶段“预学”:教师设计预学案→学生完成预学案→小组展示互评→教师点评答疑。
        自主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原点。改变了以往教师先讲,学生再学的传统模式,让后面教师的答疑有了更多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使高效课堂成为可能。最重要的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直接去体验的过程,符合“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
        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有了问题,有了疑惑,教师再去引导解决问题,才真正符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规律。没有学生的有效先学,教师的教就会变得盲目而低效。尽管是从教师的导学案入手,但正是这种“引领式预学”帮助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从起点就开始了深度学习,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次,悟学课堂让深度学习关注过程,指向合作参与。
        第二阶段“导学”要解决两类问题(预学生成问题、预设重难点问题):老师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交流解疑。
        深度学习的要求就是由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这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就是合作探究的过程。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有生生之间的合作,还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学会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交往合作的关系。 ”
        过程中的思维提升与发展和老师的引导密不可分。教师的导学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引导,这里的引导就是在引导过程中要给足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引导什么?引导到什么地方去?是否符合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是否突出了学生主体,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此时的引导主要解决在预学基础上的问题和教学目标里面的重难点问题。在点上突出难点,在面上突出重点。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体现个性化教学的人文情怀。这与传统的积累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追求的不仅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这个过程是体验,是合作。这种获得的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正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
        最后,悟学课堂更突出深度学习中的总结反思,指向创新实践。
        第三阶段“悟学”:阶梯练习→达标检测(堂清)→学生小结反思(领悟)→教师教后反思(感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就是学习与思考要紧密结合的原则,悟学就是一个由学到思的过程。没有思考总结就没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要实现传统的高分低能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发展,思考与实践是必然途径。悟学阶段首先是阶梯练习和达标检测,检测内容一定要科学设计,体现梯度。从基础知识的积累到理解运用,最后是能力的迁移。既避免了注重素养丢掉了双基,又可以解决个性化差异问题.在检测以后学生的“悟”就更有依据。悟是总结,更是升华,由方法到规律的提升,由能力到情感的提升。学生的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与技能,更科学地指导创新实践,这就是核心素养的形成。
        总之,核心素养是教育的目标,深度学习是教育的一种理念(境界),而悟学课堂则是架设在二者之间的一座桥梁。我们认真研究利用好悟学课堂这一科学的工具,就架起了深度学习到核心素养的桥梁。通过对悟学课堂的不断完善,把深度学习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