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学城市投资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不断提高,桥梁深水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创新,传统深水基础施工主要采用双壁钢围堰、锁扣钢管桩围堰、钢板桩围堰。钢板桩围堰具有施工速度快、主要构件可重复使用、工程成本低等特点。为充分发挥钢板桩围堰的优势,扩大钢板桩围堰的使用范围,本文主要研究水深达11m、基坑深度达15.5m的深水基础钢板桩围堰变形控制,以提高钢板桩围堰的安全可靠性、适用性。
关键词:深水基础;钢板桩;围堰;变形控制;研究
一、工程案例
本篇文章就某项铁路工程建设为实例进行研究,该项目为一座横跨浙江境内主要河流的大型铁路桥梁工程,线路全长2835m,深水基础最大水深11m,基坑最大深度15.5m,开挖深度4.5m,深水基础结构尺寸7.2×21.4×3m,封底混凝土厚度1.5m,地质条件以粉质黏土、淤泥、粉砂为主。按照本项目建设条件,一般均采用双壁钢围堰、锁扣钢管桩围堰,因其整体刚度较大。本项目采用钢板桩围堰施工,围堰整体刚度相对较小,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围堰变形成为项目施工的关键控制点。
二、钢板桩围堰设计方案研究
(1)主要材料选择
国内项目常用钢板桩主要为拉森IV型和拉森IVw型两种,拉森Ⅳ型钢板桩单根宽度为400mm,高度为170mm,截面惯性矩38600cm4,拉森IVw型钢板桩单根宽度为600mm,高度为210mm,截面惯性矩56700cm4,拉森Ⅳ型钢板桩每米惯性矩只有拉森IVw型的68%,因此选用材质为SY295的拉森IVw型钢板桩。
(2)结构形式选择
结构形式选择结合施工条件、结构安全及常规施工经验,通过maids civil结构力学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分析,钢板桩桩长取31m,插入比不大于1.1;设置四道内支撑,间距为4.0m+4.5m+3.5m+2.5m(从桩顶开始计算),内支撑采用角撑加对撑结构形式,内支撑材料主要选用Q235 双榀H600×300型和Q235 双榀H700×300型,钢板桩变形能够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3)内支撑受力体系转换设计
为有效控制钢板桩变形量,每道内支撑拆除前进行内支撑受力体系转换设计,通过临时支撑、转换支撑降低钢板桩变形量。第四道内支撑位于承台结构范围内,承台施工前需拆除,因此需进行第一次内支撑受力体系转换,封底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具备支撑条件;第三道内支撑拆除前,为减少钢板桩围堰变形需进行第二次结构体系转换,承台施工完成后,通过在承台与钢板桩之间设置临时支撑梁进行支撑;第二道内支撑拆除前,需进行第三次结构体系转换,通过围堰内注水减少围堰内外水头压力差实现转换。通过以上内支撑受力体系转换设计,运用maids civil结构力学分析软件模拟各工况钢板桩围堰受力状态并进行力学分析,各工况钢板桩变形均能够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三、钢板桩围堰施工方案研究
(1)钢板桩插打
通过设置钢板桩插打导向装置,有效降低钢板桩围堰空间结构尺寸偏差,便于钢板桩合拢、内支撑安装。
首根钢板桩插打严格控制插打精度,后续插打每三根复核调整一次钢板桩位置,并及时与导向架焊接固定。遇到角桩或合拢口不是钢板桩标准宽度时,采用异形桩施工。
(2)内支撑安装
为尽量避免内支撑水下施工,内支撑采用水上原位焊接组拼,整体水下下放,局部缝隙水下抄垫的施工工艺。利用已插打完成的钢板桩围堰作为支撑点,在钢板桩凹槽内焊接可活动式支撑牛腿,为内支撑组拼提供支撑。内支撑各单元构建在后场加工成型后运输到现场进行组拼。
内支撑整体下放主要通过内支撑下放承重梁、下放受力转换系统、内支撑悬吊系统实现。两根承重梁分别设置在已施工的钻孔桩永久钢护筒上,在两根承重梁上分别安装两个受力转换系统,内支撑悬吊系统连接内支撑与受力转换系统。液压系统顶升,使内支撑悬吊在下放承重梁上,合拢活动式牛腿,收缩液压系统,内支撑下放;上调上承重螺栓,液压系统顶升,上调下承重螺栓,液压系统收缩,内支撑下放;反复操作至内支撑下放到位;焊接预先设置的内支撑悬吊吊杆与钢板桩围堰连接,完成内支撑下放;下放过程中应控制四个受力转换系统同步进行,高差控制在5cm以内。
为确保内支撑顺利下放,内支撑加工尺寸应比原设计尺寸每条边小10cm,因此内支撑与钢板桩围堰之间存在一定缝隙。内支撑下放到位后,潜水员水下测量内支撑与钢板桩之间的每个空隙,与提前标识在钢板桩上的编号对应,按照测量数据制作型钢超垫块,并与钢板桩上的编号对应,潜水员水下完成所有缝隙抄垫,确保钢板桩围堰与内支撑之间无缝隙。
(3)抽水、吸泥、封底
钢板桩围堰内抽水至基地;钢板桩围堰内吸泥开挖,达到设计基地标高;浇筑封底混凝土。从围堰开始抽水,钢板桩围堰各结构构件开始受力,到吸泥开挖至基地设计标高后,围堰各结构构件受力最大;通过提前安装在围堰上的测斜孔观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钢板桩围堰整体变形连续、均匀、可控,围堰变形与设计计算值基本吻合,围堰结构整体安全可靠。
(4)受力体系转换
承台施工前,拆除第四道内支撑,钢板桩围堰由三道内支撑与封底混凝土支撑,第三道内支撑距封底混凝土顶面3.5m,完成第一次受力体系转换;承台、墩身施工完成后,施工承台与钢板桩围堰之间的临时支撑梁,拆除第三道内支撑,第二道内支撑距临时支撑梁4.0m,完成第二次受力体系转换;开通提前设置在钢板桩上的联通装置,钢板桩围堰内注水至第二道内支撑下0.5m,拆除第二道内支撑,完成第三次受力体系转换;继续注水至第一道内支撑下0.5m,拆除第一道内支撑,打开联通装置,拔出钢板桩,完成钢板桩围堰拆除。通过测斜孔观测,在各受力体系转换工况中,钢板桩围堰整体变形均与设计计算值基本吻合。
总结
根据以上论述,通过对钢板桩围堰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的研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阶段施工质量,特别是钢板桩插打控制、内支撑缝隙抄垫控制、受力体系转换控制,能够有效控制钢板桩围堰变形量,提高钢板桩围堰的安全可靠性,提高钢板桩围堰的适用范围。结合钢板桩围堰水下吸泥、封底施工工艺,进一步优化内支撑结构形式,可以进一步研究开挖深度达到17m的深水基础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进一步扩大钢板桩适用范围,更好的发挥钢板桩围堰施工速度快、建设成本低等优势。
参考文献:
[1]夏颂军. 深厚软弱地质条件下钢板桩围堰设计[J]. 世界桥梁,2016(6)
[2]汤劲松,熊保林. 深水基础大规模超长钢板桩围堰施工过程安全性分析[J]. 中国铁道科学,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