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郭晓珍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郭晓珍
[导读]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的现状,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水土流失解决方案。
        陕西省商洛市商洛市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商洛  726000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的现状,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水土流失解决方案。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阐述生态修复的定义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改定义,讲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引言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水土资源的流失情况已经上升到了生态安全层面,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还导致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步伐”被拖慢。
        1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定义
        1.1生态修复定义
        生态修复的定义是综合生物学与工程学的知识来进行整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动并解决影响生态环境正常维护的多方面因素。通过增强生态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来对生态系统进行快速修复从而达到更高水准的生态发展阶段。从定义上来说,生态修复的本质就是生态系统进行自我修复,而人们只是提供给生态系统能够自我修复的环境与促进手段。
        1.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定义
        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的定义是水土流失的区域利用常规的干预方式,为水土本身的修复系统起到协助作用,让水土流失得到正确的治理方式,促进生态系统的正常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会采取科学技术的手段让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进行自我修复,在该过程中不要对自然系统超负荷的压力,让自然生态系统能够通过人类的帮助进行自我修复,真正意义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这是一种互相帮助的生态修复人工保护制度。
        2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情况仍然比较严重: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95万km2,沙化土地面积也达到了173万km2;二是水土流失强度大,不少地区的水土流失强度甚至达到了世界之最;三是农田耕地长期过度开发利用,许多地方农田及耕地土壤失去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因水土流失而带来的危害尚未得到全面遏制,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基于我国水土流失严峻现实,大力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的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施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其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充分考虑及应用各种生态学原理,能够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不仅科学而且周全,能够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水土流失困境。
        3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1缺少完善的制度政策
        因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特别是水土流失的问题更为严重。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建设与国内社会的发展进度,给国民的生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基于此国内相关部门虽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规章制度来帮助生态修复工作有效落实,但因国内水土流失状况过于严重,生态修复措施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国内虽然对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有规章制度与政策扶持,但这些政策并不完善,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导致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工作一直都很难取得应有的良好效果。
        3.2生态意识的推广力度不足
        目前,生态修复的相关技术已经在很多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是对于生态意识的推广力度还不足,很多地方生态修复的观念不强。首先,很多地区的工作人员不重视生态修复的问题,甚至有一些人认为水土流失问题并不是主要问题,生态系统有自我修复的功能。

其次,很多地区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生态修复,但是地区的居民对于生态修复的意识不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这使得生态修复的效果不好。最后,很多生态修复项目的单位误认为环境治理工作就是水土保持,没有考虑到整体的环境特点,同时由于生态修复的技术有限,从而造成了生态修复效率不高的情况。
        3.3缺少生态修复技术
        因我国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土壤的质地也不同,而国内如今的生态修复技术并未完善,甚至水平太低,无法对特殊地形的水土进行生态修复,这就导致国内部分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进展效率不高,这种生态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影响国内生态修复工作的进行。如果使用的生态修复技术无法具备有效的作用,就必会造成水土的二次流失,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甚至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4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4.1完善加强国家政策
        要想取得较好的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效果,应首先制定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制定的生态政策并没有取得较好的落实效果,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同时要对相关部门进行培训与监管,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执法监督政策,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要制定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措施,尤其是对项目建设来说要加强监督与管理,提高执法效率,如果发现人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4.2加大生态文化建设宣传力度
        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团队的执行落实能力,强化生态建设观念,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坚实的后盾,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广工作。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地区,人们对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很可能无意触犯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人员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扩大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相关法条的普及,加快水土保持,加强生态建设概念的宣传和推广。
        4.3健全监督执法体系
        为有效巩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有成果,以及有效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执法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对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应全面贯彻执行,并秉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原则,对现有的水土保持相关规章制度予以不断完善,有效确保水土保持的监督执法成效。二是应将各个工业园区、建筑行业、交通行业、电力行业等的建设项目作为监督管理重点,强化水保执法力度,一旦涉及到人为导致水土流失的案件,不论有何种理由与借口,都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案件的再次发生,避免陷入“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有效巩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切实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水土资源。
        4.4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开发力度
        针对现今国内所面对的水土流失现状进行调研,根据数据分析后研发出符合国内现状的生态修复技术,并且通过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技术手段来加大对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工作的帮助。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调查出地区土壤的差异性,并且根据该地区水土的差异性采用正确修复技术来进行生态修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所以在进行自然修复和控制水土流失时,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监测和统计,针对相关问题,制定专业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并加大对于自然环境修复以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促使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吴鹏.论生态修复的基本内涵及其制度完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6):628-629.
        [2]彭珂珊.我国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05):58-59.
        [3]铁大梁.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59-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