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是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危险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在内的两种慢性炎症性肠病(IBD)等。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暴露因素如香烟颗粒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但在非吸烟者和非遗传易感性人群中,消化道疾病发病率的显著增加则无法用相互作用来解释。己有研究表明,大气污染能够刺激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并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
1 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相继发生。比利时马斯河谷、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英国伦敦烟雾和日本四日哮喘病等骇人听闻的大气污染事件,这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吞噬着居民的健康与生命。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英、美、法、日等国纷纷采取优化产业结构、革新生产工艺、提升能源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及发展公共交通等措施来防治大气污染,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说明大气污染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同步发生发展。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长达40年的高速增长,但由此也付出惨痛的环境代价,具体表现为以霾为主要代表的大气污染事件发生频率之高、波及范围之广和危害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国家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统计公报》指出,2013年中国平均霾日数约为35.9 d,达到1961年来的最高峰;雾-霾灾害风险热点区范围囊括96个城市,占据国土面积92.4万km2,波及人群数量高达5.9亿;北京市仅PM2.5污染就造成2万多人死亡,100余万人患病,引发经济损失约9亿元。
学术界关注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由来已久,但是由于知识和学科背景的差异,致使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开展的研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国外学者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Ridker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估算出1958年美国因大气污染诱发的健康经济损失约为802亿美元,成为定量评估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从流行病学视角出发开展的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研究亦呈增多趋势,Dockery等通过追踪美国6个城市PM2.5浓度与8 000名被调查人群的健康变化状况,发现PM2.5浓度最高城市的人口死亡率大约是浓度最低城市的1.26倍。
国内学者的研究则开始较晚,过孝民等依据1985年中国SO2浓度和居民健康数据,采用修正人力资本法揭示出其造成的健康损失价值为37.64亿元。进入21世纪,国内学者的研究表现出数量上不断增多、方法上持续改进和深度上广为拓展的特征。陈仁杰等评价2016年中国113个城市PM10污染的健康危害,发现PM10引发29.97万人早逝、25.49万人住院。
2 空气环境与消化道肿瘤
人类活动带来的波及最广泛和最严重的环境破坏莫过于空气污染。工业废气,能源焚烧,汽车尾气都是导致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垃圾焚烧是城市处理垃圾的主要方法,1996年英国就1974 -1986年间72个垃圾焚烧周围居民年肿瘤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胃癌、结肠癌、肝癌随居住距离而下降。1997年罗马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焚烧工作人员的胃癌患病率增加,并且潜伏期可达10年以上。2011年意大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焚烧环境暴露是妇女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死亡增加的危险因素。
在我国,最早在接触燃烧副产物的工人,如烟囱清扫工人、废物焚烧工人、可燃气工人以及接触柴油机排出废气的汽车修理工人,食管癌的危险性增加。2011年调查广州市垃圾焚烧附近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与同期城市比较没有明显增高,认为致癌证据不足。在台湾2011年的回顾性分析显示:2004-2008年期间胃癌患病率与周围环境,加油站密度呈正相关,提示空气污染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空气污染对消化道肿瘤的影响在国内仍存在争议,原因可能是国外以生态研究为主,研究生态变化前后患病情况,而国内主要通过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两种研究所用参照物不同。此外由于是不同时期结果的对比,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情况,也不能排除焚烧污染处理设施和水平的改进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阐明空气污染对消化道肿瘤的影响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个体健康或患病的状态是由环境暴露、个体遗传易感性、个体衰老过程与行为习惯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决定的。即使同一环境污染物,相同剂量作用在不同地区,其对人群的消化道肿瘤发生和死亡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包括人群易感性之间的巨大差异,个体的遗传因素的作用:也包括居民的饮食习惯、行为危险因素等能够与探测到的环境因素产生交互作用,从而扩大或缩小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结果。
3 大气污染防范措施
虽然现阶段广发民众已经意识到大气污染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健康影响,但在大气污染时,公众采取佩戴口罩和避免户外运动等防护措施的频率并不高。对于健康防护行为的不足,可以通过宣传沟通或其他非正式制度措施来改善。
大气污染健康防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宣教活动对这些因素施加影响。感知到的污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官体验和健康表现,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过去的生活经历和人口学特征。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城市,及时发布空气污染预警十分必要。此外,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脆弱性可以是风险沟通和健康宣传工作的切入点,通过增强公众对健康信息的了解和对自身脆弱性的正确认知,促使其采取防护措施。感知到的行为有效性可以有效地促使人们积极采取行动,减少风险或努力应对恐惧,即当人们感知到高风险,并相信行动是有效的,那么他们将采取行动来减少风险。如果人们感知到高风险,但认为行动是无效的,那么他们会倾向于否认或逃避相关危害。因此,向公众宣传正确的防护措施,并解释其防护效果十分关键,需要告诉公众在何时、何种条件下应该佩戴口罩或留在室内。
大气污染是关系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宣教活动是促进公众防护行为改变的有效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