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生活结构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加。且临床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常常合并有糖尿病,不仅增加了手术难度,而且还对手术室的护理干预提出了更高要求[1]。同时,我国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法,用于手术室糖尿病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手术室糖尿病患者;效果;舒适度
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和舒适度。方法:选择本院在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70例手术室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患者被分入观察组、常规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以及血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要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室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血糖情况,安全有效。 笔者就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价值进行了探究,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本院进行治疗的70例手术室糖尿病患者,研究时间集中在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中的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组,每组样本容量3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5~70岁,平均年龄为(47.5±5.6)岁;常规组患者年龄为25~70岁,平均年龄为(47.5±6.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在病程、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住院环境护理、用药护理等。研究组:给予人性化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① 术前护理。心理护理:由于对手术、糖尿病等疾病缺乏了解,术前存在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必要性,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安慰和鼓励,消除不良情绪[2]。同时介绍了本病的成功治疗,增强了治疗的自信心。术前准备:配合临床医生进行常规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训练患者有效咳嗽、吸气、呼气;指导患者保证充足睡眠;术前4小时禁食。② 术中护理。为做好手术过程中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不同病人的不同需求,对想了解手术过程的病人给予一定的提示,说明手术进展顺利。对于有恐惧感的病人,要及时安抚,并能牵手消除忧虑。每次手术都要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提高治疗依从性[3]。确保室内温度22-25℃,所有手术均准确、稳定、轻巧,尽量减少噪声对患者的影响。对于嘴唇干燥的患者,可以用棉签湿润口腔,缓解他们的不适。对于体位上的患者,可以采用手臂支撑、头枕等方法缓解其不适,同时也可以降低患者血管的压力。③ 术后护理。病人离开手术室后,被要求绝对卧床休息。告诉他不要用力咳嗽以免咳血。观察患者的面部颜色、呼吸、心率等指标,预防窒息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6小时内禁止饮食。病人肛门排气后,鼓励病人喝水,增加尿量,清洁尿道。另外,要做好心理护理,减少焦虑、忧虑的发生。对躁动患者的手术切口、静脉输液及引流管进行压迫固定,直至患者安全送至病房。测量患者体温、血压、血糖等指标,结合实际监测结果,合理调整患者水盐代谢,监测患者血压、血糖、体温,术后回访效果良好。④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尿路感染:应选择厚度适当、表面光滑的导尿管,以减少对尿道粘膜的刺激,防止感染。定期用消毒剂清洗尿道、会阴,并按尿道、会阴、外阴顺序擦拭消毒,防止尿道感染。更换尿垫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下床,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要求患者注意劳逸结合,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素质,禁止剧烈运动,防止过度疲劳。⑤ 出院指导。并指导患者食用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的半流质食物,如:牛奶、蛋汤和小米粥。禁止吃辛辣食物,特别是狗肉、韭菜、羊肉、胡椒等热食。
1.3 观察指标
1.3.1 焦虑抑郁程度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记录,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用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情绪状况进行评价。其中,焦虑自评量表的分界值为50分,具体包括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大于70分。抑郁自评量表的分界值为53分,划分为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以及重度抑郁(高于73分)。
1.3.2 血糖控制情况? 血糖控制情况的具体参考指标包括餐后2h患者血糖以及患者的空腹血糖。
2 讨论
糖尿病作为慢性代谢疾病的一种,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尤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的加剧,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患病期间,血糖超标,容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溃烂等并发症,阻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糖尿病不能彻底治疗,医护人员往往采用降糖药控制患者病情。大量研究表明,人性化护理方式能够给患者带来良好的护理效果,愉悦患者心情。本研究就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糖尿病患者中产生的系列意义进行了探析。
通过上述护理措施的实施以及多项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大大优于常规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较常规组患者得到了更为明显的缓解,且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原因可以分析为:健康宣教让患者掌握了一定的疾病知识,提高了患者的认知度,为接下來治疗手段的实施打下基础。人性化护理中十分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医护人员努力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维护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良好关系,解答了患者的疑问,缓解患者因为疾病和手术治疗而产生的恐惧感,成功案例的阐述则让患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治疗。人性化护理中密切关注患者的手术进程,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等情况。术后药物护理中对患者用药阶段也进行关怀,避免患者因为温差问题而产生排斥心理,对于晕针患者则能够及时转移其注意力,降低了患者对治疗过程的害怕心理。
综上所述, 糖尿病是一种高发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尤其突出。患有糖尿病期间,患者会面临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并发症,且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1]。为了促进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顺利开展,越来越多的工作者创造出了新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侯雯.探讨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0):188-189.
[2] 秦莹.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价值评估[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8,33(10):141-142.
[3] 陈慧.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8):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