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4期   作者:杨婕
[导读] 歌唱者要想很好地掌握声乐技巧和充分表达出音乐情感方式,就必须有良好的歌唱心理,因为心理状态对声乐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摘要:歌唱者要想很好地掌握声乐技巧和充分表达出音乐情感方式,就必须有良好的歌唱心理,因为心理状态对声乐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情绪、性格对学习和歌唱表演有直接影响。在分析心理对歌唱的影响基础上,提出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心理;培养方式
       
        
一、歌唱心理的含义和意义
        所谓歌唱心理,就是指声乐学习者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和现象,包含注意力、感觉、直觉、想象、联想、记忆、情绪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各种心理状态和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在大脑统一支配下,各种心理意识按照歌唱的要求,努力构建一种积极的联系,最终在歌唱技能的帮助下实现演唱的完成。
        近年来许多声乐理论家和声乐教师,都认识到了歌唱心理的重要作用。首先,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对歌唱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由于声乐艺术的特征使然,决定了心理因素对其重要的影响。当一个演唱者具有良好的歌唱心理时,他一定是充满活力和自信的,而且有着强烈的歌唱欲望、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表演起来从容自如,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其次,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本身就是声乐教学的任务之一。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绝不仅仅是歌唱技能的掌握,而是全面、复合型的声乐艺术人才培养,歌唱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学知识,也是学生需要扎实掌握的。最后,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对演唱实践也有着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但是长期以来,舞台表现能力都是高校声乐教学的短板,通过歌唱心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加从容和积极地面对舞台,面对观众,并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1.引导学生树立对歌唱心理的正确认识
        对于歌唱心理学的研究是近年来才得到充分重视的,之前的高校声乐教学多是从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角度,来阐释发声、练习和表演。随着一系列研究的深入,很多声乐教师都认识到了歌唱心理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认识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帮助他们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让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促进学习和演唱。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系统地教授歌唱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歌唱心理学的概念和意义。其次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心理因素和心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呼吸、发声、吐字咬字、共鸣到最后的表演,都注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最后是善于用歌唱心理学知识解决一些歌唱中的实际问题。如很多学生在初次上台时都会感到紧张,对此教师就可以教给学生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缓解紧张感。又如,当学生没有歌唱欲望时,教师可以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产生歌唱的欲望。利用歌唱心理学的知识,使一些实际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让学生认识到这门知识的实际价值,继而引起了他们的充分重视。
        2.重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调整
        声乐学习历来都是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予以及时的关注和解决,使学生始终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反之,将会对他们的专业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首先,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的歌唱技巧还不成熟,歌唱水平的发挥也呈现出较大的起伏,加之声乐学习本身就比较困难,所以很多学生都对自己的歌唱缺乏自信,特别是一些原本性格就比较内向的学生,在表现欲望和自信心上都比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树立对歌唱学习的正确认识,告诉他们声乐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还会出现倒退和反复,只要有对声乐学习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其次,在声乐学习的中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术,具备了一定的歌唱能力,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学习的深入,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心理问题。比如很多学生都陷入了学习的瓶颈期,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一些难关仍然难以突破,甚至有了自暴自弃的想法。对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养成用心去歌唱的好习惯,边思考边练习,不能过于心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相信一定能够将其解决掉。
        最后,在声乐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一时期学生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心理上,都表现的比较成熟,教师对学生心态的引导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戒骄戒躁,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歌唱水平有客观的认识,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优秀歌唱者之间的差距,避免骄傲自大。另一方面则是鼓励他们进行心理变化的总结,将自己从初学阶段到现阶段的心理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力求使自己的歌唱心理更加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和提高。
        3.将实践作为良好歌唱心理培养的重要渠道
        声乐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声乐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能够从容大方地进行舞台表演,而舞台表演恰恰是学生在歌唱心理方面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表演中出现紧张、自卑、手足无措等心理问题,从而使歌唱水平的发挥大打折扣。如果能够将实践环节中的心理问题解决好,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也就完成了一大半。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歌唱能力和嗓音特点选择合适的演唱作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观众演唱,让他们多参加一些艺术实践活动。如每周定期的公开汇报演唱、带有竞争性质的擂台赛等,教师作为评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舞台表现进行细致的点评,让他们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充分的艺术实践,不但能够让学生的歌唱技巧得到充分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经过了一个从紧张到从容驾驭舞台的表演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就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歌唱心理在整个歌唱过程中对技能的把握和发挥,艺术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歌唱心理的研究,是从歌唱的本质规律出发,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这一点应该引起声乐教师充分的重视。当然,在强调歌唱心理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声乐演唱技术的重要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两者都处于积极的状态时,才能够获得完美的歌唱效果。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课题的充分重视,为高校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凌.歌唱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5):183.
        [2]罗迪.浅谈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9,39(07):50+52.
        [3]王阿瑶.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调控与培养探析[J].北方音乐,2019,39(05):129-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