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翼城花鼓传承主体的动作形态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4期   作者:徐梦瑶
[导读] 本文以代表性传承人主体的花鼓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动作的突出特点和风格特征,探究翼城花鼓不同分支之间的代表性特征。
        摘要:2006年翼城花鼓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传承人杨作梁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传承人张飞飞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本文以代表性传承人主体的花鼓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动作的突出特点和风格特征,探究翼城花鼓不同分支之间的代表性特征。
        关键词:翼城花鼓;动作形态;传承主体
       
        
翼城花鼓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热情淳朴,奔放稳健,场面壮阔,热闹非凡。但从狭义来说,翼城花鼓也有其分支和流派。不同村落,不同艺人所表现的翼城花鼓的动作特征、风格特色也不尽相同,其中以杨家庄村、西贺水村、封比村为代表。而张飞飞,1985年拜花鼓老艺人张增发为师学习翼城花鼓,继承并发扬了张增发的表演风格,并在之后的翼城花鼓的发展道路上深受张增发的影响。1996年,其参与编创的八十人翼城花鼓荣获北京中国青年锣鼓擂台大赛“优胜奖”;1997——2000年,连续四年带领花鼓队参加由中央文化部和北京文化部组织的“龙潭庙会”文化艺术展演;2006年受邀担任翼城县花鼓教研基地的花鼓总教练;2007年参与编创的《翼城花鼓》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群星大奖”及“创作奖”。
        张增发,十三岁拜师孟广河学打胸鼓,开创了低坐马式体态和地上翻滚等技巧;李来贵也继承了孟广河的表演风格,形成了身架正、姿势好、鼓点清脆响亮、表情活泼自如的表演特点;张增发13岁便以其精湛的花鼓表演轰动全县,被人们成为“花鼓十三红”。在张增发大胆的改革创新下,总结出一套新的花鼓打法,并对原有的人物角色进行了删减,增加了女鼓手。张增发的改革推动了翼城花鼓的发展,使翼城花鼓走出翼城县走向省市乃至全国。当代传承主体正是在张增发的影响下,延续了翼城县封比村花鼓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色,形成了当前广受欢迎的花鼓表演形式。
        杨作梁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翼城花鼓代表性传承人。杨作梁9岁起跟随叔叔、著名花鼓艺人杨生汉学习打花鼓。他技艺高超,擅长“多鼓”表演,尤以“三鼓朝阳”最拿手,舞蹈动作灵活多变,多采用跳转身接单腿跪,表演中静止造型多,给人以干脆、麻利、坚毅和强悍的印象。杨作梁除收有徒弟杨作桐、李青凤等人外,还培养了众多花鼓艺人。代表作品有:《喜迎春》《观灯》《工农大联盟》等。
        一、舞步多样,扎实沉稳
        翼城花鼓的脚下动作讲究踏实沉稳、掷地有声,以低坐马式为典型动作特征。低坐马式的体态由师祖孟广河开创,经过其几代弟子的传承和发展,如今低坐马式已成为翼城花鼓独具代表性的体态特征。主体在对翼城花鼓的传授过程以及作品编排中,突出强调脚下动作的踏实性和平稳性,认为低坐马式作为翼城花鼓的动作根基,在训练过程中应把握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突出体现翼城花鼓的体态特征。
        翼城花鼓的步伐在低坐马式的体态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了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其步伐包括冲步、交叉步、颤颠步、双跳步、跺泥步、曲步、吸腿踩锣步等。冲步,左前弓步准备,双脚同时跳跃踏地,一拍一次;交叉步,低坐马式准备,前两拍双脚同时跳跃踏地,一拍一次,后两拍由低坐马式变为左脚或右脚在前的踏步半蹲,双脚同样做跳跃踏地两次,以此反复。交叉步是翼城花鼓中最具独创性、代表性的舞步;颤颠步与交叉步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在颤颠步中将双脚同时跳跃踏地变为双脚交替踏地,一拍一次;双跳步与跺泥步都是在低坐马式的体态基础上进行,双跳步为双脚同时跳跃踏地,一拍一次;跺泥步则是双脚交替踏地,一拍一次。这两种步伐是翼城花鼓中最为常见的步伐;吸腿踩锣步是亮相的一种舞步,通常在走场之前或变换动作之前出现。前两拍身向八点方向做右前吸腿,左脚颤颠两次,一拍一次;第三拍右腿向右迈开至右旁弓步,身转向一点;反面做对称动作;蹉步踩锣步,低坐马式准备,右脚向八点方向擦出划至二点方向踏回低坐马式,左腿做对称动作。需要注意的是,脚在擦出的同时腿迅速蹬直划开,要求腿部的力度和速度。
        从上述分析可知,无论其舞步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一个“踏”字。这要求花鼓手在表演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双脚踏地有声,动作踏实沉稳,即使跳跃性动作也不能表现的轻佻。当代传承人张飞飞对其学生说到,打花鼓时双脚踏地的声音与双手击鼓的声音同样重要。
        二、鼓点丰富,打法花哨
        传统翼城花鼓在不同村落有着不一样的表演方式和演奏形式,或擅长打多鼓,或擅长杠上打鼓,或擅长走场子等。正因各村表演形式的不同对于鼓点演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多鼓表演要求鼓点快速而花哨,杠上花鼓和走场子则要求鼓点平缓稳定。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相互交流、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翼城花鼓的鼓点演奏方式。鼓点曲谱有一点油、五流水、花流水、动四槌、乱槌、急刹锣、慢刹锣等,节奏型为2/4拍,演奏速度根据作品编排的需要而变化,一般为中速或快速。主体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编,进一步增加伴奏的华彩性,提高各伴奏乐器之间的配合度,突出鼓点节奏的对比性。

例如在表现“一点油”时,女鼓手与花锣之间的挑逗和技艺的切磋速度之慢,便是有意为之,为了使观众更能集中地去感受二者之间的较量,感受鼓与锣之间的对话。而“动四槌”则是众人的多鼓表演,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表演过程中场下的伴奏乐队与场上的花鼓手一同激情飞扬,节奏渐渐加快,将表演推向最高潮。纵而观之,在整场花鼓表演中,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玉珠落盘,时而响彻云霄,跌宕起伏,气宇轩昂。
        如今翼城花鼓的表演大都以多鼓为主,一般以男女群舞的三鼓和鼓王的七鼓组成,较之单一的胸鼓和腰鼓而言,多鼓表演更加突出翼城花鼓“花”的特性。主体在延续师门表演风格的基础上,将“花”鼓的特征更加凸显。就胸鼓而言,其击鼓方式包括正击和勾击,正击即双槌击打同边鼓面,勾击即双槌击打相反鼓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变化。师祖孟广河当年便是拜师学打胸鼓,张增发更是将这些鼓点整理、创新并命名,为今天翼城花鼓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翼城花鼓一般手执柳木制成的硬槌打鼓,也有用牛筋做的软槌打鼓,但在现有的翼城花鼓的表演当中并不多见。勾槌包括三种方式,一种是右下勾左击槌,另一种是右上勾左击槌,还有一种是右下左上勾击;馒头槌,第一拍右槌正击接左槌正击,第二拍右下勾击接左槌正击,右手下勾击之后划一上弧线,头随右手上下运动,以此反复;拐槌和推拉槌击法相同,左右槌都做正击,但手臂的运动路线有所差异。拐槌第一拍右槌正击后向后斜上方推出接左槌正击,以此反复;推拉槌右槌正击之后向前斜上方推出接左正击槌,第二拍右手拉回做右正击槌向斜后方推出接左槌正击,头和身体配合右手做转头、拧腰动作;基本点是翼城花鼓训练的基础,包括胸鼓的基本点和三个鼓的基本点。胸鼓的基本点,第一拍右正击接左正击,第二拍右下击接左正击,第三拍右正击接左正击,第四拍左手举至上位做右上勾击划至上位,以此反复;三个鼓的基本点包括两个腰鼓的击鼓训练,第一拍右正击接左正击,第二拍右槌击右腰鼓前鼓面接左正击,第三拍右槌击右腰鼓后鼓面接左正击,第四拍右槌击左腰鼓后鼓面接左正击,第五拍右槌击右腰鼓后鼓面接左正击,第六拍右槌击右腰鼓前鼓面接左正击,第七拍右槌击左腰鼓前鼓面接左正击,第八拍右下击双手划上位;边鼓,前两拍做馒头槌,第三、四拍,右槌起双槌交替击左腰鼓前鼓面三次。
        上述所分析的击鼓动作是翼城花鼓鼓点训练的基础,鼓手必须将单一的击鼓动作熟练完成,做到击鼓时手腕松弛有力,击鼓速度可慢可快,击鼓声音脆生响亮、富有节奏和弹性,双手能够协调配合,快速准确地击打到鼓面的中心位置。熟练掌握击鼓技巧后,再配合脚下步伐、头部动作、身体韵律等进行完成套路动作的训练和表演。
        三、舞姿舒展,气氛热烈
        张飞飞担任翼城县花鼓教研基地总教练期间,积极与舞蹈专家交流学习,在教授传统翼城花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舞蹈美感的表现,使翼城花鼓的舞台表演增添了几分灵巧、舒展、豪迈之美。在2007年参与编创的第十四届群星奖《翼城花鼓》作品中,其表演风格更加明确和成熟。“一点油”的表演成为整个作品的一大亮点:女鼓手俏皮活泼、鼓艺精湛,击鼓时强调腰身的拧、转,步伐的轻巧,并增加了翻身、旋转、跑跳等动作;而花锣手神情悠然、锣声震天,敲锣时动作沉稳,步伐扎实;两人比拼较量,鼓点由慢到快,层层递进。这一套动作可以说是翼城花鼓舞蹈化的典范,既体现出打鼓技巧的难度,又展现出动作的美感。
        “亮相”在翼城花鼓的表演当中必不可少,一般在走场或变换动作之前出现。双击鼓亮相,第一拍双槌正击推至旁平位,双脚由正步跳踏至低坐马式;第二拍双槌正击推至上位,双脚由低坐马式跳踏至正部位踮脚;第三拍做馒头槌,左脚向二点方向踏出,同时右脚后踢一次;第四拍双槌正击推至上位,左脚收回至正步位踮脚;第五拍至第八拍重复一次。双击鼓亮相可以说是完全对称的亮相造型,要求鼓手在完成亮相时动作干脆利索,身体保持直立,四肢延伸舒展。踩锣亮相包括吸腿踩锣亮相和搓步踩锣亮相。吸腿踩锣亮相,脚下为吸腿踩锣步,双手配合在身前交叉经双分手到斜托手的位置,左边做对称动作;搓步踩锣亮相,脚下做搓步踩锣步伐,双手扶鼓架肘,上身保持直立,配合晃头。踩锣亮相要求动作舒展大气,身正脚稳。换言之,无论哪种亮相方式,都要展现出英姿飒爽、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翼城花鼓的结束部分通常以“动四槌”与“拐槌”组合完成,将表演推向高潮。“动四槌”包括上掏腿,下掏腿,双掏腿等动作,节奏快速,鼓点密集,击鼓难度较大,并且在打鼓同时配合喊声,是最考验花鼓手打鼓技术和体力的表演套路。随之花鼓手做“拐槌”动作进行走场,双槌快速击鼓,双脚快速跳跃踏地,节奏愈演愈快,将气氛推向最高潮,最终在慢刹锣中形成造型,完成整个表演。锣鼓声回荡在舞台上空,奔放、热烈、激情、撼动,使得观众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当代花鼓传承主体,在继承师傅传统花鼓技术到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翼城花鼓已然成为了一个完整的表演体系。
        结语
        翼城花鼓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民间艺人的默默传承,离不开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及时保护,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引。尽管翼城花鼓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的传承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传承翼城花鼓的步伐不该停止,保护翼城花鼓的道路依旧漫长。我们应在继承传统翼城花鼓表演形式的基础上,敢于突破,改革创新,编创出更加适应潮流、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作品,使翼城花鼓广受喜爱,名扬天下。
        作者简介:徐梦瑶(1994.4--),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学生,硕士,音乐与舞蹈学专业,舞蹈教育理论研究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