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工程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健康,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环境工程,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做好水质监测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水质监测在环境工程中的意义以及监测的相关环节进行了全面探讨,希望进一步促进水质监测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的生态保护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质监测;环境工程;意义;监测环节
一、水质监测在环境工程中的意义
1.1环境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进程发展的加快,环境问题愈加凸显,环境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健康状况。建国以来形成的传统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污染等等。自2015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环境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重视。
1.2水质监测在环境工程中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水质监测,是指通过专业的仪器设备,以色度、浑浊度、肉眼可见物、余氯、化学需氧量等为参照指标进行监测,并通过和标准水质进行比对,以此来判断出水源是否遭到污染。
在我国环境工程发展进程中,水污染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生活垃圾乱丢乱弃,工业污水随意排放,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化肥残留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水质污染的重要源头。不仅污染周边环境,影响美观,还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治理水污染问题。水质监测作为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的数据对比,问题分析,能够充分了解水污染的源头,水污染的现状、扩张速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为治理水污染问题提供数据资料和经验,帮助专业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设计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最终有效改善水质问题,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水质监测工作的影响因素
2.1采样
采样是水质监测的开端,水质监测结果是否准确和采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前有很多监测单位在采集水质样本的过程中都没有全面分析当地的水源分布,因此选取的样本采集点不够合理,导致最后的监测结果准确性受到了一定影响。另外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比较复杂,水质不同的状况也很有可能出现在两处相近的水域上,因此在采集水样之前必须做好调查工作,避免出现不经调查就贸然采集的现象,否则将难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2监测方法
合适的样本应该使用合适检监测方法,否则会降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当前我国在开展水质监测过程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两种方式分别为物理监测和化学监测。化学监测指的是采集到水样以后,利用气象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器等化学设备对水样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水样的污染状态。物理监测指的是利用打捞工具过滤水源,然后对过滤物进行分析。物理监测和化学监测都有各自的优势,因此通常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都会对这两种监测方法进行结合应用,这样就可获取最准确的水质数据。
2.3人员
水质监测工作对准确性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监测人员也就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如果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不符合水质监测工作的要求,或者说采用的监测流不标准,那么也很有可能导致监测结果出现偏差,无法为保护工作提供有效参考。另外有些监测人员由于专业知识较为欠缺,没有为监测工作制定最合理的方案,这也将导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因此水质监测人员必须要从各方面出发做好监测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进而为水环境的保护提供有效参考。
三、水质监测的主要环节
3.1制定监测方案
水质监测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具有专业资质和技能的人才能从事这项工作,在开展水质监测的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我国标准的水质监测流程去实施,尽最大可能的避免产生误差,从而影响做出专业的判断。为了做好充足的准备,降低不可控因素对水质监测的影响,提前制定完备的监测方案尤为重要。在制定监测方案时,首先要明确监测的目标和目的,然后确定监测的对象,其次要设计出监测网点,完成以上步骤之后,需要选择监测的技术、仪器等,最后要整理好监测报告的相关要求,这即为完整的方案制定过程。
3.2监测人员的管理
在对样本进行监测之前,需要对监测设备进行仔细的检查,确定其没有任何的问题,保证监测设备的性能与参数可以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在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如果使用的设备非常先进,需要工作人员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在具体工作开始之前,可以对监测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使监测人员可以强化工作意识,拥有更加专业的能力。
3.3水源采集取样环节
水源采集取样环节是水质监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会对水质的监测结果以及环境工程工作的开展造成直接影响。如果水源的取样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的话,后期的水样分析和检测工作就无法得到真实、准确的数据,也就无法真实的反应出水质监测区域内的水源情况,所以,水源采集取样工作应该得到水质监测工作人员的重视,并且将取样工作高效、高质的落实下去。首先,水源取样工作需要对不同深度、不同位置的水源进行取样,以此保证水源取样的广泛覆盖性和典型性,切忌不可使用“就近取样”的方式。其次,水质监测人员在进行取样的时候要采集相同体积的水样,为后续的水质检测实验奠定基础,以免由于体积的差异造成检测结果的误差。目前,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水源取样,一方面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缩短了水源取样时间,一方面也提高了水源取样的精准性和合理性,保证了水质监测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3.4监测技术和设备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质监测技术以及监测设备等都越来越先进,但在监测过程中也必须对技术和设备进行合理选择,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期中监测设备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最大,因此一定要做好检查设备的选择,同时还要定期维护设备,保证设备的性能够一直能够满足监测工作的要求,最后结合相应的技术及方案就能够为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充分保障。
3.5确定采样的时间和频率
根据不同的水源位置和功能,采样的时间点和频率也会有不同。自来水资源的质量检测环节中,进行了如下的规范:第一,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的饮用水源地:尽可能保证每个月进行一次水质监测,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自行决定,目的是最大可能的保证饮用水源的的安全问题。第二,普通河流:无论是大河流或是小河流,都需要保证每年不少于6次的采样频率,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最好每个阶段采样2次;如果是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区附近的河流,则采样频率应保证在每个月进行1次,全年不少于12次。第三,湖泊和水库:如果有专门的监测站点,那么应该保证每年不少于12次,平均每月进行1次采样;如果没有专门监测站点,那么,只要保证一年不少于2次的采样频率即可;但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湖泊和水库,则需要适当增加采样频率,灵活调整时间。第四,底泥:要求每年至少1次采样,时间最好在枯水期。
结语
水质监测是环境工程当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水资源保护的效果,因此需要水质监测工作的重视度。这是由于水质监测工作可以为环境保护工程提供详细的数据资料,使环境工程可以顺利开展。因此在进行水质监测工作的过程中,要想提升监测工作的效果,需要从监测技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完善,使水质监测工作的各个细节得到完善,最终促进水质监测准确度的提升,满足水质监测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绍娟,董琰瑜.浅谈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8,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