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现处于转型关键时期,各领域的生产、建设质量与可持续性都需要紧跟市场需要,才能实现稳定发展,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持续高速推进,数量和规模逐步拓展。在此背景下,项目建设的质量管控与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施工现场的监管是重中之重。 本文重点针对施工现场的质管工作进行一些分析,给出几点关键思路。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管;策略分析
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目标正在稳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民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优质的便利,这直接使得我国建筑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此,建筑工程的施工质检与管理要求更加严格,最大程度避免一些重大安全隐患的发生,同时保证工程质量。因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管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原则
1.1 规范化
一般来说,凡是涉及“管理”的问题基本必备规范化操作细则、流程(见图1)等规章制度。尤其是对于建筑工地这类施工周期长、人员流动密集的现场,工管理工作更加需要实施规范化管理。具体来说,施工单位首先要制定一系列质量控制规定,确保现场监管的有效性。其次,管理制度的实施对象为管理和施工人员,这就形成了规范化的生态管理链,一环扣一环,在严格遵守制度的原则下形成规范化施工及质量控制,以客观心态来完成各项工作。规范化原则的原则旨在更好保证施工效率,保障人员安全,而不是“空架子”。同时规范化原则下,管理人员需尊重各项工作,杜绝情绪化管理或存在徇私舞弊行为。
图1 建筑施工质量监管流程图
1.2 科学化
绝大多数有效管理工作的实现都基于科学化原则,包括科学制定政策、科学设计流程、科学实施管理。没有科学化地原则指导,施工中地一切影响因素都可能出现问题,例如成本浪费、工期延长、建筑物瑕疵等。为此,工程初期,相关部门要积极进行沟通,展开综合性的分析研究,确立科学管理制度以及应急管理规划,充分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稳定企业经济、社会效益。
2 现存建筑工程质量监管问题
2.1 管理结构设置不合理
对质量控制意义的忽视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组织结构的缺失,直接导致质量管理体系不具备实践功能,进而间接造成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岗位人员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最终引发施工安全风险,给建筑企业与项目承包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品牌效益的损失。
2.2 质量监管团队不健全
首先,相关质监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对于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爆发式上涨趋势,而实际符合要求的人才数量极其有限。况且现有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有很大的欠缺,无法满足施工监管任务要求。此外,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业的质量监理机构受市场、国家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数量和水平都相对欠缺,高质量监管团队的缺乏使得质量监督力度不到位。
2.3 现场管理职责混乱
这一问题的出现还是归咎于人员责任机制的不完善,管理人员的权责范围不明确,出现问题时,相关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拖慢了施工工期。同时,权责不清还进一步造成部分人员的懒惰行为,对自己的监管任务产生懈怠情绪,导致因监管不利的安全事故、材料及设备问题频频发生。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改进建议
3.1 完善科学管理机制
“施工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多级安全管理体系,其有效性往往需要通过整个建筑工期才能体现出来。受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实际建筑施工现场情况较为复杂,管理难度比较大。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措施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工程现场的各项作业任务。因此,必须完善管理制度,以增强现场管理的有效性,科学实施质量监督与管理。科学、健全的管理机制也需要实际的操作才能体现出价值,光“纸上谈兵”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如何加强其实践性,是目前相关企业应该予以重视的。
3.2 提升质管人员素养
事实上,管理人员在施工地进行的质量监督起到的保障性作用,真正需要从根本上发挥作用的是施工人员,所以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管与安全管理的核心对象便是施工人员。那么如何有效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同时遵循科学化、规范化的原则是当前管理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管人员需要具备高素质、高水平、丰富管理知识等特征,同时还应熟知相关施工技术、现象工作流程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并拥有责任心。这是建筑施工质量具有保障的关键点之一。因此,对于管理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引导和技术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位。
3.3 加强施工现场整体管理
整体管理包括现场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关键技术应用等方面,均要加以重视。施工环节的整体管理可谓是建筑项目管理的一大核心部分,其效率和质量预示着整体工期的完成度、项目的总体质量的高低。具体来说,需要秉承“以人为主”的管理理念,重视“安全第一”的施工原则,积极应用新型的管理技术如BIM技术(见图2),实施模拟管理,及时发现其中的风险因素,做到实时控制。对于现场材料进场和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部分,做到及时审核、及时调整。材料的选材需符合建筑项目设计与施工要求;存放需经由专人审核,严密看管,避免出现因存放不利导致的质量问题。而机械设备的使用需要预先进行检查、模拟试用,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检修、维护工作必不可少,防止设备成本的增加。
图2 基于BIM技术的质量监管示意图
4 总结
综上所述,相关工程施工质量标准的完善为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未来,相关企业应加强海绵城市的概念,同时最大程度地使城市满足这一概念的要求。因此,相关企业以及质量监督部门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管理能力,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模式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康博.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成效的分析[J].智能城市,2019,5(18):89-90.
[2]彭启勋.建筑工程监理的难点及有效策略研究[J].四川水泥,2019(07):166.
[3]孙巍,马广生.浅谈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示范工程监管[J].安徽建筑,2015,22(01):53-64.
[4]肖鹏.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J].居舍,2019(15):166.
[5]于剑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探究[J].价值工程,2019,38(2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