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体积混凝土被广泛的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施工难度,并且容易出现结构裂缝,不利于工程质量控制。因此,我们应重点把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保证施工技术的实用性与合理性,保证施工质量。我结合多年施工经验,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促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前言
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条件的向往,甚至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可以推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是较为广泛的,满足了建筑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和质量保证。然而,在大量施工实践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依然会出现裂缝等问题,对工程外观、工程质量、工程建设进度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产生裂缝原因进行研究,同时优化施工技术,有效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建筑的向往。
1 大体积混凝土概述
1.1 大体积混凝土概念
在现行的施工标准中规定,大体积混凝土(Concretein Mass)是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 1m 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称之为大体积混凝土。
1.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点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与普通混凝土施工相比,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厚、体积大,施工技术要求相对高。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施工过程复杂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由于会受到现场环境的复杂性与施工要素多样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会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对环境温度以及养护措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应的配制与浇筑等技术标准,进一步增加了施工过程的复杂性。此外,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需要使用更多高品质的材料,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1.2.2容易出现裂缝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混凝土结构的体积增大,结构出现裂缝的概率也显著提高,成为影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对施工中的所有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有效的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在混凝土结构体积增大后,凝固过程更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内部出现的水化热聚集现象更加显著,导致更多的热量难以散发,如果无法及时的采取保湿措施,就会因存在温差效应而出现裂缝。此外,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而言,其对建筑工程造成的危害更大,并且更加难以控制,进一步造成裂缝补救成本升高。
2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
2.1 水泥水化热
水泥水化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最小断面、平面尺寸、内外温度都有一定的规定。由于体积较大,表面系数偏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水泥水化过程易出现热集中释放的情况,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升温速度快,当存在较大内外温差时,如果没有提前进行温度控制或控制措施不当,造成温度应力过高,混凝土拉力无法承受时则容易产生裂缝,这对于建筑结构、工程质量安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单位时间内,混凝土释放的水泥水化热主要与水泥材料、用量以及龄期有关,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三至第五天,它的内部温度将会达到最高值。
2.2 外部气温变化
由于水泥水化过程放热,因此对于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水化过程延续时间较长,如果外部气温过低或短时间内降低,都可能增加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温度应力不断增加,进而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温差的存在会引发温度应力的作用,温度应力的大小与温差成正相关。如果外部气温较高,会造成大体积混凝土更难散热,其内部最高温度可能会达到 60℃左右,因此外部气温变化也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2.3 混凝土的收缩
混凝土的组成是水和水泥,其中水泥硬化所需的水分仅占全部水分的 20%,而内部剩余水分的蒸发过程就是混凝土收缩的过程。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吸水能力,收缩后如果再次处于水饱和状态则依然可以进行恢复性膨胀。因此混凝土会由于干湿情况的不同而产生体积的变化,这对于混凝土质量稳定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权威部门的研究数据显示,混凝土收缩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泥品种、配合比、外加剂、掺合料以及养护条件等诸多方面。
3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
3.1 前期准备阶段
在建设工程项目正式施工开始前,首先要对建设工程做好充分的分析,要根据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建筑构造,根据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和隐患,针对性制定策略和措施,进而完成对建筑工程的设计。在完成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之后,要根据设计的内容,综合筛选建筑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建筑材料,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在建筑施工材料选择和采购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杜绝质量不过关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在施工中,严格把控主要的原材料,如沙子、水泥、钢筋的质量,只有对材料进行很好的把控了,才能保证建筑物的承重能力,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在施工阶段,要对建筑工程的相关人员签订相关合同,参与建筑施工的人员都需要办理相关的手续。同时,还需要对工程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要定期对建筑材料进行相关的检测,检测合格的材料才能继续使用,淘汰那些检测不过关的材料。通过采取一系列质控措施,加强对建筑材料的合格检测,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3.2 混凝土配合比
在完成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后,要根据设计的内容对建筑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建筑材料进行合理的筛选,选择达到相关标准的建筑材料,保证建筑材料符合建筑施工的相关要求。混凝土材料的混合过程,由于成分不同,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其散热程度等性质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混凝土受到的材料产生的力也就不同,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问题。所以,在对混凝土材料的配比混合过程中,技术人员一定要提前做好配比实验。在既能保证混凝土有很好的承重能力的同时,也要保障其材料配比的结果不会造成建筑物出现裂缝。
3.3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需要用大体积的混凝土进行浇筑工作。对混凝土材料进行浇筑的方式有许多,可以采用分层浇筑、推移浇筑等很多方式。在选择合适的方式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工作的同时,还要考虑对混凝土浇筑工作的影响因素。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之前一定要排除天气的影响因素,天气状况对建筑物建造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建筑物浇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出现降雨天气而造成建筑材料的流失现象,建筑材料流失就会造成建筑材料的成分不能够保障,就不能够应用到建筑过程中,一旦应用成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就同样会造成建筑工程出现裂缝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能使浇筑的时间过长。与此同时,要求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好对混凝土浇筑的检测工作。
3.3.1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麻面现象及应对策略
当混凝土的表层存在小面积的麻点、气泡、小坑等问题时,通常将这一现象称为麻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拆模板时混凝土的表层受到损害、模板表层过于粗糙或者没有彻底清理干净上面的杂物、模板缺少水分、构件表层混凝土缺少水分导致混凝土的表面出现麻面、小面积漏浆,混凝土振捣不实,不能及时排除水分,使水分停滞在模板的表面最终形成麻面。因此为了有效防止和解决这类问题,第一需要将模板上面的杂质清理干净,特别是不能留有干硬水和泥沙等杂质。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保证模板的湿润,使用腻子或者油毡纸将模板的缝隙堵住,使用长效的隔离剂对混凝土进行全面的涂刷,同时需要确保混凝土分层较为平均,不断的振捣,确保其足够密实直到彻底排除所有的气泡。
3.3.2 混凝土浇筑中钢筋裸露现象及应对策略
还有另外一些问题,那就是混凝土的钢筋裸露在表面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钢筋笼下的垫块出现移动,混凝土的配合比不正确,也会让其与墙体产生离析的情况而导致模板漏浆,这些都会导致混凝土的钢筋出现裸露。还会出现蜂窝,这与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者砂子、石子、水泥材料的加水量计量不准确等因素有关,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也会出现蜂窝现象。不仅如此,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其他问题,不仅与浇筑的材料有关,大多还是与浇筑的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为了保证问题出现的概率下降,可以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还需要对施工技术人员给予一定的实践培训,使得他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减少出错,进而使得工程能够更好的开展。为了减少问题的发生,混凝土浇筑后,有一步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养护,养护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混凝土不能失去水分,因为一旦失去水分,就会使混凝土建筑出现干燥或裂缝,尤其是在前三天防止失水非常关键,因为工程中的建筑面积很大,只一味的利用人工根本完不成养护的任务,可以结合现代连续喷水的装置进行模拟雨水对浇筑部分进行水分的养护,保证建筑物能够保持湿润,不至于干枯出现裂纹,影响混凝土建筑物的视觉效果。
3.4 混凝土温度控制的要求
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后,对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裂缝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温度,越是高的建筑物其封闭性是非常强的,更容易产生温度变化,所以就会产生裂缝。一旦出现裂缝情况,就会对工程产生极大影响,工期会延误,施工人员可能会受伤,最重要的是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所以一定要注意温度变化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破坏。要预防这种破坏就要做好温度的探测,通过对混凝土不同层次温度的测试,对混凝土材料进行养护工作。保障材料的质量。
3.5 混凝土养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很多行业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近几年以来,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质量的需求,建筑行业不断的进行创新,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有效提升施工效率。所以,我们应该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培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并且将此创新理念应用到建筑工程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中来,将新型的技术融入到混凝土的养护中,通过将技术与实际的数据统计结合,全力推动新的养护技术在工程中的发展,合理的利用新技术来加快我们工程的质量,从根本上改善了我们工程技术的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难度。因此,为了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必须根据其施工特点,对施工中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有效的降低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促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提升,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条件的向往。
参考文献
[1]王新涛.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住宅与房地产,2018(22):92.
[2]刘船.城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3):205.
[3]于侃,靳云.基于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12):107-108.
[4]韩明月.城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与质控方式探索[J].居舍,2018(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