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专家教育实践研究表明,一个自主的环境和空间有助于学习者更加高效的学习。因此,在幼儿教育实践的自主游戏的活动中,教室应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与此同时,推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的自主性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笔者通过在幼儿游戏中自主游戏模式的行为观察,在本文中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关键字:幼儿游戏 自主游戏 策略研究
一、游戏选择策略:选择合适的游戏发展
自主游戏中幼儿的行为模式的关键是对于游戏的选择,这就需要幼儿在自主游戏的行为模式中,选择比较合适的游戏策略,进而促进幼儿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选择能够承载游戏活动目标的游戏
自主游戏与其他的娱乐游戏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游戏模式和策略的时候,避免游戏选择的随意性。据此,教师应该需要根据教育课程游戏化进而确定自主游戏的类型。
一般来说,自主游戏的开展有两个途径来源。一是教师需要提供多样的游戏素材作为参考,并且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对游戏所制定的标准和规则都需要明确化。这种游戏化的可控性比较强,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自身的发展。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还要实时的进行指导。
二是幼儿游戏的来源需要侧重于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幼儿要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的推荐游戏方式,再根据小组讨论的方式挑选出幼儿最喜欢的游戏项目。进而教师就可以结合游戏要求,对游戏适当的完善,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规则和活动要求。这种自主游戏的征集方式虽然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可以充分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自主游戏的亲和力。进而提高幼儿参与到自主游戏中的兴趣,降低游戏中的参与难度,提高游戏的安全度。
(二)选择能够体现幼儿实际情况的游戏
教师在选择自主游戏的模式中,应该尽量选择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的游戏模式。 因此自主游戏应该多体现幼儿的学段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的年龄段的特点进行选择和分析。
例如:小班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但是对于大人的行为的模仿能力比较强,自主控制情绪的能力不足,但是行动表达诉求比较强烈。所以教师在小班选择自主游戏的时候,可以选择模仿性的游戏和行动类的游戏内容,比如角色扮演的游戏。中班的幼儿相对于小班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并且能够听懂教师对他们下达的指令,规则意识也在慢慢的形成和发展,并且渴望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接触和交流,对此,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群体性比较强的自主游戏,进而促进中班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的增强。相对而言,大班的幼儿整体素质相对于小班和中班的幼儿较强一些,教师在帮助大班幼儿选择幼儿自主游戏的模式中,应该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游戏,最好是能够让幼儿进行思考并能够自由发挥的游戏,比如五子棋、跳棋等益智类的游戏。
二、游戏材料策略:通过适量的材料发展
在幼儿自主游戏的行为观察中,笔者发现科学的投放游戏材料,能够使幼儿对游戏的参与度提高,并且对幼儿的心理基础有一定的奠定作用。教师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中,应该投放适龄性的材料进而发展幼儿的自主性,消除幼儿与游戏材料之间的心理距离。
其中,适龄的游戏材料是指,与幼儿年龄、心理、思维等相一致的游戏材料。如果教师对幼儿的自主材料的投放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的水平,就能够避免出现幼儿在进行自主游戏的时候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更加贴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及年龄特点,进而使幼儿能够有能力利用游戏材料开展自由游戏。进而有助于学生对自主游戏的选择,使得幼儿有能力利用游戏材料开展自己的游戏模式,进而激发幼儿参与自由游戏的热情,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发展。
例如:小班幼儿的自主游戏的选择方面,笔者会更多的选择一些富有游戏性、情境性、趣味性,并且幼儿比较熟悉的游戏材料。根据小班幼儿思维比较丰富和跳跃的特点,迎合小班幼儿形象思维的跨越性。经笔者对大班儿童的游戏行为观察发现,大班的幼儿具有好奇心重、操作能力强等年龄特点。由此,笔者在进行游戏引导的时候,就会投放一些结构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能够自主探索一个人或者多个人的游戏玩法。进而引领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自由的成长,享受幼儿园生活。
三、环境引导策略:优化环境与场地发展
(一)优化环境
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有助于让幼儿健康的成长,所以在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游戏环境与场地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在幼儿的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对幼儿的游戏环境进行优化。充分的利用好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进而强调幼儿在自主游戏的暗示作用。一般来说,幼儿在进行自主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标志、图形标志、角色标志等,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发展,让幼儿在标志的暗示下进行自主行为的约束,进而养成游戏过程中的规则意识,进而学会按照游戏的示意来完成自主游戏。
(二)场地发展
一个场地的优化在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拥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场地的互补效应。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开放性的游戏场地与封闭性的游戏场地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满足幼儿的多样化需求。如此一来,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多样化需求,又可以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交互的机会。将动态的游戏场地和静态的游戏场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让幼儿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既有固定的游戏场地,又有不断变化的游戏场地,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场地适应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自己拟定一些待定的场地,进而满足幼儿在游戏中的需求,为幼儿的活动空间提供更多的选择。
四、观察介入策略:诊断游戏中行为发展
幼儿的自主游戏不是意味着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开展,不需要教师。恰恰相反,幼儿在进行自主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教师在一旁进行观察和引导,避免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出现追逐打闹的现象,避免出现幼儿误伤现象的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及时的诊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在危险发生之前,第一时间介入到游戏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游戏能够正常的进行开展。
(一)观察并对幼儿游戏中的开展情况进行判断
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的开展之前,教师需要重点观察幼儿自主游戏开展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当幼儿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出现受挫或中断等危急情况发生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介入到游戏过程中,以确保游戏能够正常的开展和进行。
(二)观察幼儿游戏开展过程中的目标达成情况
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比较小,他们的自主能力还不够强,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和游戏的主旨相背离的情况发生。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需要对游戏过程进行有效的观察,及时的整合信息,判断幼儿的行为。
(三)选择适当的游戏时机进行幼儿游戏中介入
教师在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介入的时机,给予幼儿一些自主调整的时间与机会。教师介入的方法不能简单粗暴,而是需要有艺术性,对幼儿要进行人文的关怀和爱护,注重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例如:本人在进行幼儿自主游戏的引导的时候,我会把我当成游戏中的角色,将自己融入到游戏的过程中去,如此一来,就能够自然地和幼儿打成一片,指导幼儿进行游戏,帮助幼儿纠正游戏中的行为。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运用材料提供介入法,用游戏材料丰富游戏的情节,赋予幼儿自主创造的机会。
总而言之,在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幼儿创造一些自主游戏的机会。教师应以非自主游戏为支架,让幼儿在自主游戏的过程,学会自主游戏、进行自由创造,进而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激活幼儿的自主意识,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丽君.如何有效创设幼儿自主游戏的环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
[2]王素敏.自主游戏促进小班幼儿的学习品质发展[J].家教世界,2020(10)
[3]田甜.自主游戏,全面发展——浅析幼儿自主游戏的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