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城镇发展背景下的城镇风貌保护规划探讨 --------以云南大理洱源右所镇风貌保护为例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8期   作者:李莹
[导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色小城镇的风貌特征面临严峻威胁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色小城镇的风貌特征面临严峻威胁:首先,新旧建筑混杂,地域建筑风貌逐步丧失。新建工业建筑出现厂房大棚,住宅开始崇尚欧式异域风格,商业建筑风格不一,没有章法,整体风貌过于杂乱;同时地方对传统民族建筑的价值认知明显不足,保护与保留意识不强,传统老旧建筑残破不堪,年久失修,大多处于荒废。其次,小镇的空间肌理开始向城市肌理转变,由以慢生活节奏为主的曲折街巷与分散化小型近人尺度的开敞空间,逐步向以强调高效,经济为主导的平直道路与集中化巨型公共空间转变,小镇的空间肌理韵味正逐步丢失。再次,城镇建设空间缺少对农田与自然空间的协调统一,城镇风貌侵占性过强。农田与自然景观是特色小城镇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过度重视城镇建设空间的发展,农田与自然区域处于相对被动, 出现景观视线通廊不通透,农田风貌被遮挡,城镇风貌相对单一。最后,传统文化的风貌特征正逐渐淡化。快速城镇化催促着地域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变,也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商贸集市,民俗活动不适应新时期的城镇发展,开始淡出日常生活。
        风貌是一个小城镇耐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小镇独有个性,稀有价值的充分体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风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理市右所镇为研究目标,剖析小镇风貌问题,讲解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保留传统风貌的方法。
        关键词:风貌保护、城镇化、空间肌理、开敞空间、自然景观


图:右所镇风貌景观
一、云南大理右所镇风貌保护背景
右所镇简介与发展背景
右所镇位于大理市北洱源县内,距州府大理73公里,北距丽江120公里,香格里拉225公里,处于大理至丽江、大理至香格里拉旅游带中心位置。其国土面积302.43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70%,坝区面积占30%。全镇有耕地面积42500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的有林面积106614亩。右所镇下辖14个行政村,拥有汉族、白族、回族、彝族4个世居民族,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42%左右。同时右所镇是全国重点镇,曾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生态镇”称号,云南省第一批十大宜居小镇之一。因此,自然本底优越,人文底蕴深厚,右所镇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拥有较好的资源区位优势。
右所镇风貌保护需求
四面环山,两湖交接,三川纵流,湿地遍布,构成了城镇优越的自然生态本底;白墙灰瓦的白族建筑风貌,院落空间,街巷肌理,成为镇区建设风貌独一无二的形象名片;同时多元化的民族风情,多样化的衣、食、住、行,赋予城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然而随着小镇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转向旅游业的大发展趋势下,以及镇区东、西两湖开发建设在即,都势必对当地风貌造成影响,而风貌保护规划则是右所镇在新时期发展机遇下能否保障本底风貌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
现状风貌面临问题
规划通过现状调研右所镇域的自然景观风貌,镇区建设风貌以及村庄现状风貌,从自然景观,公共空间,建筑风格,街巷肌理等多个维度,对右所镇现状风貌面临问题进行总结,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风貌系统结构缺失,无法构建整体风貌印象。镇区风貌呈现两极分化,新镇区多以现代多层建筑为主导,道路平直,公共空间整齐划一,而老镇区多以传统低层建筑为主,街巷曲折,公共空间呈“见缝插针”式布局,新老镇区风貌差异较大,没有形成整体的风貌结构系统。
2)风貌载体数量缺乏,风貌印象连续度低。风貌载体是城镇风貌的直观印象,通常体现在地标建筑,历史街区,开敞公共空间等,右所镇现状镇区的可识别可记忆的风貌载体较少,无法构建有效风貌印象。
3)风貌打造特色明显不足,地域特征表现缺失。右所镇白族建筑风貌独特,但新建建筑已丧失传统特色,现代商业街,临时简易房等逐渐成为主导,建筑风貌参差不齐;同时道路街巷人车混行,摊位乱打乱建,街道设施严重不足;公共开敞空间被占用,植被景观破坏严重,空间使用频率不高等问题。

图:右所镇空间肌理

二、右所镇风貌保护实施方法
风貌保护技术线路
风貌规划技术线路分为五大部分,包括风貌要素提取,现状风貌研究,目标定位和策略发展,镇域风貌控制以及镇区重点风貌引导。规划首先对右所镇特有的风貌要素进行提取,从自然环境要素、人文历史要素、社会经济要素以及建成空间要素分析,提取出地域的典型风貌特征;通过典型特征审视现状风貌,对镇区建设空间以及村庄风貌进行问题解析;从风貌问题出发,结合未来右所镇发展方向,制定目标定位与策略;从而在镇域层面进行生态风貌区划分,提出底线控制;在镇区层面构建完善的风貌系统,包括风貌分区,绿地景观,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建筑色彩,视线通廊,开敞空间以及生态界面,针对镇区重点地段,实行风貌引导。

右所镇风貌形象定位
规划依托右所镇的自然山水格局,农耕田园景观以及白族建筑特色,以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为基本出发点,将右所镇整体形象定位为“湖光山色,白墙灰瓦,白族特色小镇”,从自然景观,人文风貌,传统文化三个维度进行定位。同时以“四面云山环城绕,稻鱼浅塘戏鹭飞,白墙灰瓦影湖色”进行深度形象定位解读:右所镇四面环山,中心聚城,巍峨起伏的山体构成城镇发展大背景;坝区广阔的农田湖泊吸引珍惜动物白鹭,形成优美的稻作农耕田园景观风貌;白族特色建筑是右所镇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重要特征,与山体湖泊相互辉映,构成别具一格的小镇风光。

风貌保护理念
规划引用精明增长断面规划理论(transect planning),将规划区视为自然环境向城镇环境逐步过渡的连续统一体,根据城镇化水平及景观环境划分不同生态区(ecozone),确定每个生态区主体景观特征,校正各个生态区的异质景观,改变农村和城市交错混杂的格局。规划将右所镇按照断面规划理论的原则,从自然至城镇划分为自然区域,农田区域,岛上村落,传统村落,一般镇区以及镇区中心,针对各个生态风貌区特征,制定底线控制原则,防止城镇风貌区对其他风貌区的侵占,同时针对镇区的重点地段实行高引导,实现风貌整体大统一,局部地段小变化的风貌保护理念。



     图:右所镇风貌特征平面图

   图:右所镇风貌特征

风貌保护策略
保护生态风貌的原真性原态性
保护青山屏障,保留自然天际轮廓线。右所镇东西两侧山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涵养空间和养护屏障,也是城市天际线的重要景观背景,规划针对镇域山体制定风貌保护措施。
保护湖泊河流,维持水系自然风光。规划严格保护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以及东西两湖的水质与环境,动植物种类,划定生态缓冲区、动植物栖息地区,保持水系自然景观状态。
保护农耕湿地,凸显田园本底景观。规划保护农田、湿地景观,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紫水鸡、白鹭等右所特色动植物,凸显高原小镇田园本底景观。
实现生态风貌与城镇风貌的有机融合
自然与城镇连续统一体,划分生态风貌区,保留片区独有特征。右所镇自然与人文环境构成区域生态统一体,由自然风貌逐步过渡到镇区风貌,划分不同生态区,从自然环境、街巷肌理、建筑高度等多个维度表达生态风貌区特征。
柔化自然景观与建设景观边界,加强自然与人文空间的互动整合。划定生态缓冲区,保护自然景观界面,同时鼓励多种驳岸设计,强化人与自然的亲近互动。
体现地域传统空间使用方式与风貌统一协调
保留街巷肌理,延续传统生活氛围。规划提取各风貌生态区街巷肌理特征,保持延续传统街巷尺度,路径肌理,保留传统生活气息。
保留地域古树,塑造家乡认知归属感。右所镇多数村落常以古树作为入口门户,公共开敞空间的重要元素,古树成为地方居民对家乡认知的精神寄托,规划保留古树,保留地域认知。
保留商贸集市风俗,传承传统生活方式。右所镇每周的商贸集市,汇聚右所各村落居民,进行农产品商贸交易,规划保留商贸集市传统,延续生活方式。
传承传统建筑特色的多元化更新
萃取白族建筑院落风貌元素,传承特色民居。右所镇白族建筑风貌独特,规划深入解析院落组合、建筑形式、材料、装饰,将白族古老的建筑模式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演变出多元建筑风貌,以多样形式解读白族建筑。
三、特色小(城)镇风貌保护总结
风貌规划应突出保护特色小城镇的“风”与“貌”,植根本底,突出独有风貌优势,从而在形态“精而美”的衡量标准下,塑造独一无二的小镇风貌;同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共生共荣是一个小镇风貌具有持续魅力的关键,自然风貌,农耕风貌,村落风貌,商贸集市风貌以及镇区建设风貌,都是特色小城镇的重要风貌构成要素。针对镇区建设空间的风貌引导应实行“低控制,高引导”策略,保障风貌底线控制,又鼓励多元变化,既协调统一,也富有变化,形成一城千面,丰富多彩的城镇风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