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街区型住区的演变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8期   作者:曹弘毅
[导读] 我国住区的发展历程是由传统的街坊住宅到大规模的封闭
        1摘要
        我国住区的发展历程是由传统的街坊住宅到大规模的封闭住区再向街区型住区转变的过程。街区型住区混合开放的空间结构,能够解决封闭住区模式带来的交通拥堵、公共设施重复建设、交往空间缺失等城市问题,是我国住区发展的演变方向。
2街区型住区的历史渊源
        原始聚落是城市发展的开始,随着城市的诞生,我国出现了城市居民住宅区的雏形一一闾里。闾里一般为方形或矩形,是由经纬路网所划分的地域范围,民居住宅整齐地排列其中;由墙围合,设有里门可供通行。据《管子》及《墨子》记载,春秋至战国时期,各国都城已有以闾里为基本单位的规划布局[1]。自春秋以来,我国的城市居住区建设逐渐走向成熟。
        1.1唐朝的“里坊制”
        唐代是里坊制发展的鼎峰。隋唐的鼎城市结构表现出严谨的礼制风格。隋唐长安城是最典型的里坊制结构。长安城尺度宏大,规划严整,道路系统成网状布局,由此划分的坊。坊内路网自成体系,是城市中的城市,其规划布局深刻影响了之后内外都城的形态发展[2]。里坊制是一种以封闭院落生活为主的内向型居住模式,街道生活严重缺乏,反映了当时居民对私密空间的需求。
        1.2宋朝的“街巷制”
        到了宋代里坊制开始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转变。随着封建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观念也渐渐在城市居民中普及,封闭的里坊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居民的日常生活开始从封闭的院落内向到开放的街巷空间转移[3]。
        街巷制是一种开放式的住区模式,院落式的住宅大都直接面向街巷,巷可以直达干道,交通更为便利。街巷承担着开放与私密的过渡作用,形成了适宜交往的空间。街巷空间作为院内空间的延伸,是一种室内化了的室外空间[4]。人们游走于街道之上,一派繁荣景象,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景。自街巷制开始,城市生活从以封闭的“院落生活”向以开放的“街道生活”转变。
        1.3元明清的“大街一一胡同制”
        到了元代,宋朝的街巷发展为胡同,,形成了“大街—胡同—四合院”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胡同将居住聚落地段划分为长方形,院落式住宅排列其中,这种院落封闭整体开放的布局方式起到了促进邻里交往的作用。
        “大街一一胡同制”的居住空间结构,既使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关系在四合院中得以承载;又使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交往得到较充分的,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居住文化氛围。开放的“街道生活”与封闭的“院落生活”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明清时期这一结构达到了建设的高峰期。时至今日,北京的老城区仍保留着这种肌理,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样貌。
        1.4近代的里弄住宅
        近代才出现的里弄住宅,其布局结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字面意思就可以发现其与古代里坊的“里”有着一定的渊源。里弄住宅以坊巷为原型,是将“里”作为居住单位,将“弄”作为交通系统的城市居住单元,是对“坊巷”结构的极致发展[5]。里弄这种街坊中的窄巷深弄,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或自然生长或人为修葺,逐步演变而来,是具有分析及学习价值的城市住区空间结构模型。
3 小区模式的发展演变
        2.1借鉴西方邻里单位的手法
        在我国建国初期,城市建设亟需克服住房短缺和居住水平低下的问题,曾借鉴西方邻里单位理论[6]。五十年代初规划建设的上海曹杨新村, 在借鉴邻里单位规划原则的基础上保留了地方特色,道路规划与自然地形相结合,小学生上学不跨过城市交通车道;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居住区、街坊和里弄三个层级,逐层配置;沿现状河流作为绿化骨架[7]。曹杨新村等居住区的大面积建设,促进了我国城市的面貌更新。这个时期里弄的划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和土地的节约利用等方面都体现着当时的国情。


        2.2“苏联街坊式”住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正处于居住建筑需求剧增的时期。 “苏联街坊式住区模式”多为由住宅沿街道围合,形成中心庭院,基础设施设置在街坊中心,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秩序性和形式感。典型的“苏联街坊式”住区如、北京酒仙桥居住区、长春第一汽车厂。
        无论是规整的围合式空间结构,还是较为自由的空间布局,“苏联街坊式”住区营造的内向性居住空间模式都以与城市互动的街坊界面以及城市空间组织形态获得了良好的效果[8]。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未采取有效手段解决日照通风问题,而是直接套用这种外来形式,降低了国内居民的居住质量。
        3)小区规划理论的出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增强了对外的交流,小区规划理念的引入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9]。小区由城市道路围合而成,内部道路限制城市交通,是完整的建筑群,有较完善的配套设施。随着国家试点小区日趋成熟,“小区”模式被迅速推广,受到国内市场的广泛认可。不可否认,其封闭的管理模式,能够达到了闹中取静、保障安全、提升生活质量等成效,为快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中国的城市居住区开发仍是以“小区”模式为主[10]。
4 街区型住区的萌芽与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住宅区普遍以小区模式建设。但当时的住宅小区普遍存在着忽视各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过分强调图面化的空间构图而不是整个空间环境的营造的缺陷。这些理念上的缺陷造成了住宅区内人气活力缺乏,居民间交往欠缺,居住空间环境呆板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探索新的住区模式。传统街区居民关系融洽、生活空间环境丰富部分特点被融入小区规划设计中,出现了“小区内街区”型的居住区模式,其中深圳万科四季花城和广州四季花城项目就是“小区内街区”型住区模式的典型案例。
        深圳万科四季花城为“院落围合式+步行街”的结构模式,外来车辆禁止入内,只对行人开放,并非完全开放的居住街区。这种“小区内街区”型模式实现了住区的形态街区,但道路自成体系,配套设施仍主要针对住区内部居民,在本质上仍然是居住小区模式的延伸。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封闭的住区形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生活、出行、社交等方面的需求[11]。人们开始认识到居住空间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和混合。而这种思维的改变为居住区实现“街区型住区”空间与城市空间互动创造了条件。其中典型案例有武汉永清片区的武汉天地和上海的创智坊。
        “街区型住区”模式,“街区”由建筑围合,内部形成安适的院落空间,外部空间直接面向城市开放。相对于 “封闭小区”,“街区型住区”提倡融合多种功能、多样化的建筑类型和开放空间体系,道路网络与城市融为一体,兼有开放与封闭的特点[12]。
5 结论
        从古至今,住区的发展历程均是由传统的街坊住宅到大规模的封闭住区再向街区型住区逐渐演变的过程。街区型住区兼有开放与封闭的特点,是我国住区模式规划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许康, 赵爽峰. 牌坊的历史沿革[C]. //第二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0: 43-53
 [2] 黎立冠. 城市支路的功能优化与人性化设计[D]. 东南大学, 2009
 [3] 张旭. 传统街巷空间多样性设计策略研究[D]. 湖南大学, 2012
[4] 于泳. 街区型城市住宅区设计模式研究[D]. 东南大学, 2006
 [5] 金可武. 里弄五题——对里弄居住形态的历史分析[D]. 同济大学, 2002
 [6] 刘旸.城市混合居住区发展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
[7] 苗志坚,胡惠琴.街区型居住区模式研究[J].建筑学报,2007,(12):19-23.
[8] 窦以德.回归城市--对住区空间形态的一点思考[J].建筑学报,2004,(4):8-10.
[9] 钟春艳. 居住小区户外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 河北农业大学, 2002
 [10] 柯桢楠. 基于类型学理论的封闭住区边缘空间研究[D]. 厦门大学, 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