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活动正好体现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培养核心素养。
关键字:合作;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并发展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和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旨在改革传统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构建和谐、平等、民主、快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养成和发散,对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思考,并提高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是这一种非常有效的学生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构架,凸显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甚至有利于创建学生数学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因此,开展合作学习的数学课堂,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发展,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综合提高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捷径,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意义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两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最适合学生学习方式之一。开展合作学习,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学生合作学习的养成,促进了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构建。
合作学习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机。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和睦相处、取长补短、相互欣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技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合作学习运用举例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三个层面: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六大要素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1.运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发展
“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前提,侧重合作方式的采用和体现,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改变,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结合学习小组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如在执教《一次函数的应用》一课,课件展示例题: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36km/h,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26km/h。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学生遇到这个问题都有一种“恐惧感”。但合作学习后展示讨论结果时,却有这么几种思考方法,方法一:把这个问题看成纯粹的应用题,则是一个同时不同地出发的追及问题,只要算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追上就能判断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则又有两种不同解题思路,一种是用算术的方法,一种是用列方程解决;方法二:因为小聪和小慧所走的路程与时间是呈正比例关系的两个变量,所以可用函数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追上的时间与地点就是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而这里两个变量的设法也可以有多种,真可谓思维异彩纷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从情境问题走到知识形成,让学生感受了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2.利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社会参与
阅读与交流能力是社会参与的数学核心素养基础。在数学课堂中,利用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阅读能力是在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中培养的。其实,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阅读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就时因为阅读能力差,理解不了题目意思,找不出有用的信息。如执教浙教版八上《2.7探索勾股定理》一课时,在引入新课后,课件出示合作探究提示:1.剪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把它们放入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中,这样我们就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设剪出的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两条直角边长是a,b,斜边长是c,分别计算这四块剪出图形的面积与拼成图形面积,找到它们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3.利用类似方法,你还有其他的拼接方式吗?学生按照合作学习的要求,认真阅读课本第73页中步骤,然后,剪出所要图形,从而发现的重要信息。最后,通过类似发现,自主探索出新的方式,这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不同探索勾股定理的方法,相互质疑与解答,相互探究与合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与交流能力。
3.优化合作学习,提升学生文化基础
数学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是数学文化的传承。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从数学文化背景出发,巧妙设计情境,以趣味方式开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数学发展历史故事、当地人文特点等因素创造性使用教材,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如:浙教版七上《1.2有理数》中讲解时:引入了数的发展史:(PPT展示)人类在幔帐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物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我国在数的发展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图1是商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数字。再到国外,最常见的是罗马数字想必大家很熟悉不过了。这些数字常在钟表里出现,想想看,你见过它们吗?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再到筹算如图2(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等。通过甲骨上数字的小故事引出遇到有理数知识概念。让学生在合作中寻找我国数学历史故事,培养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用知欲,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养。
合作学习让课堂变得熠熠生辉,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而且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能力,甚至提升学生数学文化、人文积淀与人文情怀。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从情境问题走到知识形成、运用与发展,让学生感受了真正意义地数学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政觉清.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个重要途径[J]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