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小组心理护理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小组心理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10例,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功能失调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给予小组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减轻功能失调,值得应用。
【关键词】小组心理护理;焦虑状态;抑郁状态;青少年抑郁症;功能失调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心理疾病,以心境存在障碍、心情长期低落为主要表现。现阶段,青少年在社会压力、学习压力不断增加下,使得该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日渐趋向于低龄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课题的重点均是抑郁症患者护理。小组心理护理指的小组成员均是疾病类型、心理症状、临床症状相同的人,从而集中实施心理护理,此操作可使患者相互理解,并借助团体力量而使患者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的新型护理。本研究以20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小组心理护理的效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时间:2019年1月~2020年1月),随机分为实验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2~16岁,平均年龄(14.69±1.37)岁;对照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1~18岁,平均年龄(15.03±1.4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小组心理护理,包括:①建立心理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为心理护士,共5名,后全面培训,后考核,考核合格后上岗,并确定组长。②制定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行为训练、认知治疗等,建立护理目标,即初始认知、中期情绪管理、后期应对、末期乐观面对等,根据每个环节而拟定具体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计划。③进行护理干预。组长同交流,介绍小组护理规章制度,措施进行实践,告诉其遵守;定时进行主题活动,即每周1次,每次3h,均要制定主题,引导患者之间积极交流,鼓励那些恢复较好的患者参与下一次活动;明确家庭作业,下次活动坚持,给予完成情况良好患者奖励。对于患者和家属的反馈积极收集,对于问题进行讲座,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药物副作用、发病原因等。保证患者定时参加活动,提前电话通知,防止迟到和缺席的情况出现。共护理42天。
1.3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态: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评分,分数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
②功能失调:利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题问卷(DAS)[3]评价,<130分为正常,分数越高表示功能失调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8.0分析数据,计数用(%)表示,行X2检验,计量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统计学成立。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心理状态、功能失调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评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3 讨论
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及心理变化最大的阶段,此阶段会受较多原因的影响。因为青少年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药物治疗中都非常谨慎,同时临床并没有绝对安全的治疗药物,那么心理护理对于青少年抑郁症辅助治疗就意义重大。
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表示小组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和功能失调。分析原因:小组护理可为患者提供良好心理环境,使其压力得到显著减轻,患者对有关疾病知识进行探讨,使其负面情绪得到显著减轻,利用游戏的方式使自身认知得到改善,护士帮助下建立信心;同时该小组可使其过度在意他人心理得到纠正,从而改善其功能失调情况。
总而言之,小组心理护理措施应用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可获得良好效果,可有效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和功能失调,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陈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小组心理护理应用效果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8):113-115.
[2]刘燕,杜桂容,周雪梅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小组心理护理应用探讨[J].心理月刊,2019,14(19):59-60.
[3]蒲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功能失调性态度与童年创伤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