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下针对城市洪涝的适应性设计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3月9期   作者:范晖1 关加勇2
[导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步迈进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崛起,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步迈进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崛起,因此忽略的城市建设问题所导致的城市洪涝灾害在我国各地日益突出, 传统的湿地公园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环境安全的需要,湿地公园这一城市绿色生态系统无法完全发挥它的调蓄作用,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文章阐述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探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从而分析总结出城市湿地公园针对城市洪涝灾害的适应性设计策略。为用景观设计缓解城市洪涝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城市洪涝
        引言:城市湿地公园是现代城市环境中难能可贵的“绿色地带”,在面对日益频繁棘手的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湿地公园理应能够为缓解洪涝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在以往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设计者们鲜有将防涝治水的理念融入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中,所以城市湿地公园难以发挥它对城市水平衡的调蓄作用,其天然优势也未能展现在城市洪涝治理中。随着“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普及,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开始慢慢重视城市的生态调蓄功能,城市的湿地公园设计也因此有了新的方向,但是“海绵城市”的理念落到实处还是有诸般问题。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的分析现状问题,探索新的设计策略。

一、城市洪涝的成因与危害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我国整体气候特点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我国季节性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强对流天气增多[1]。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属典型的季风性气候,这些原因使得我国的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非常不均,夏季多暴雨,从而直接导致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和次数逐步增多,降水量激增的出现频率增大,这使我国本就处于平原地区的城市怕水压力骤增,城市积水无法及时的排出,最终形成城市洪涝,阻碍着城市的发展,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安全。
(二)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
        随着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与扩张,城市面积不断增大,城市建设中钢筋水泥等人工硬质材料的大量使用,城市原本自然景观规模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是各类人造城市景观,由之而带来的城市水土流失导致城市城市原本的自然排水能力大大下降,严重加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使集中的强降水短期内的无法及时疏通排放。而我国大部分的市政排水管网也普遍设计标准较低,且由于管理不当,排水管网易淤积阻塞,这使得城市的排水功能远远满足不了城市自身的排水需求。
(三)现代城市洪涝的危害
        现代城市洪涝会给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城市强降水因无法及时渗透排出而导致城市内部大量积水,长时间的大面积积水,首先是造成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功能性瘫痪,对城市的建筑以及公共设施也会造成程度不一的损坏,洪涝后的城市修复费用也会给城市的经济带来不小的负担,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洪涝还会威胁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市洪涝灾害一旦发生,其所导致的交通通讯问题会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各种不,极大的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洪涝对于城市的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长时间的浸泡,大面积的积水,会使垃圾扩散,细菌滋生,城市环境恶化对于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绿化亦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综上所述,城市洪涝会严重的阻碍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所面临的胁迫与问题
(一)周边环境恶化,生态退化
    处于城市内部的湿地公园免不了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建设不断侵蚀着周边的自然景观。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环境整体恶化,湿地周围的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公园也无形中承担了更大的生态压力,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格格不入,渐行渐远。
(二)城市环境及城市洪涝的调蓄需求
   城市湿地作为城市内部少有的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自然的承担了城市环境的调蓄作用,那么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协调好这一需求与生态景观之间的关系,尽量让城市湿地的公共环境效益最大化。
(三)城市居民的绿色诉求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文明概念的不断普及,城市居民的生态需求渐渐增加。他们希望在城市湿地一复杂的生态系统里回归自然乡野,缓解精神压力,为疲倦的心灵找到暂时的休憩场所地。
三、面对城市洪涝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一)与洪为友,打造弹性适应性景观
        为了并合理利用湿地空间,设计时应当结合原始地势条件,因地制宜设计塑造出为适应不同水位的弹性景观——将最易被洪水淹没的湿地作为泄洪调蓄公园,将相对淹没风险较小的地块设为水体净化区,最后将最为安全的区域作景观休闲区。湿地公园内部的水体均采用生态驳岸的方式,结合石笼、植草缓坡等手段,最终使湿地公园兼顾生态修复和保护功能。
(二)洪污净化,水质重生
        在城市洪涝灾害中,城市的积水带来大量的污染水源,为了能在更好的处理洪水污染问题的同时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城市湿地公园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在城市与湿地公园之间设立一道湿地水污染净化缓冲带,将原直排洪水污水引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在经过人工净化后再排入湿地公园进行净化。再生的洪水经过两道处理,在湿地公园中重归自然,从而使湿地公园发挥洪涝的调蓄功能。
(三)助力自然,恢复生态活力
        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够增加湿地公园对洪水的调蓄功能,缓解城市内部的洪涝压力。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时,应当注重自然的恢复与重塑,人为的为自然恢复提供动力。以恢复湿地公园的环境多样性为目标,在保留湿地原有植物基础上,对各类地形进行适宜微调和改造,与此同时适当补植本土植物以及水生植物,从而助理生态多样性的恢复。
    总结
        城市洪涝是目前我国城市的常见的自然灾害,开发利用城市湿地公园强大的洪涝调蓄能力,及时有效地解决城市洪涝灾害;同时注重生态系统多样性,发挥湿地的最大的生态效用,对于解决现代城市涝洪涝问题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旭宏.城市内涝成因及规划设计对策探析[J].水利技术监督, 2016 (6) :78-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