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板有轨电车转向架构型及其对设计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3月9期   作者:韩锐1 徐小艳2
[导读]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转向架构型,从有轨电车转向架构型的角度,
        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转向架构型,从有轨电车转向架构型的角度,分析了转向架构型的选择对有轨电车设计的影响,给出了结论和建议,为有轨电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有轨电车;转向架;100%低地板;创新

        随着有轨电车技术的发展,其投资少,工期短,运量较大的特点受到国内有来越多城市的青睐,在大城市,有轨电车作为地铁网络的补充同时兼顾景区交通;在中小城市,有轨电车直接作为骨干交通方式。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公共交通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特别是低地板有轨电车,由于入口高度仅350mm左右,车辆的车体,座椅布置,转向架设计都与传统轻轨车辆有所不同,逐渐自成体系。本文从转向架构型的角度,分析转向架构型的选择对有轨电车设计的影响。
1.国内外现有转向架构型
        A1构型: 如图1,左右车轮通过车轴连接,转向架外侧安装两台电机(绿色),每一台电机驱动一根轴,二系悬挂(黄色)位于电机内侧。此构型的技术成熟,在国外有很多应用业绩,以此为基础,又衍生出了使用橡胶悬挂元件的不同型号。

图1:有轴构型A1

        A2构型:如图2,采用有轴轮对,两台电机(绿色)分别安装在车轮上方,驱动对应的轮对,二系悬挂(黄色)位于转向架中部靠外布置。这种构型由于电机位置较高,需要在车体设计时给电机留出空间,通常用加宽转向架上方座椅间距的方式实现。












图2:有轴构型A2

        B1构型:如图3,采用独立轮(Axle-free)结构,左右两侧车轮通过惰性轴连接,惰性轴不旋转。同一侧的两个车轮由同侧的一台电机(绿色)驱动,二系悬挂(黄色)位于电机内侧。














图3:独立轮构型B1

       
        B2构型:如图4,主要结构与B1类似,采用独立轮结构。二系悬挂(黄色)位于电机上方。













图4:独立轮构型B2

        C1构型:如图5:采用独立轮结构,与B构型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使用4台电机驱动四个车轮,电机布置在转向架四角,二系悬挂(黄色)位于转向架中部靠外布置。















图5:独立轮构型C1

        C2构型,如图5,与C1构型类似,采用4台电机驱动四个车轮,每侧两台电机按背靠背布置在转向架中部,二系悬挂(黄色)位于电机上方。







图6:独立轮构型C2

        D1构型:参见图7,两侧车轮之间没有车轴,增加了两根辅助轴(Link axle),电机横向布置在外侧对角位置,电机动力通过辅助轴(红色)驱动两侧车轮,辅助轴的安装位置较低,可以满足低车辆的低地板要求,四个主悬挂(黄色)布置在车轮内侧上方。


图7:独立轮构型D1

        D2构型:参见图8,采用了独立轮对,两侧车轮通过惰性轴连接,使用了较低位置安装的辅助轴(Link axle红色)驱动两侧车轮, 两台电机纵向安装在转向架中部两侧,各驱动一个轮对,二系悬挂(黄色)位于转向架四角。














图8:独立轮构型D2

        F1构型:参见图9,电机与车轮一体化设计(也有采用电机与车轮分离设计,电机安装位置与图9相同),4个电机直接驱动4个车轮,两侧车轮之间没有惰性轴,车轮之间几何关系通过转向架构架保证。二系悬挂(黄色)位于转向架中部靠外布置。





图9:直驱构型F1

        注:图1至图9仅为示意图,用于表示转向架组件之间的关系和相对位置。实际上,传动齿轮箱的结构非常复杂,本文不详细阐述。

2.转向架构型对车辆设计的影响
2.1车内地板高度和坡度
        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内没有台阶,车内地板分为两种,全平地板和带斜坡地板:全平地板的乘客区地板没有坡度,地板高度<400mm,入门区域高度约350mm;带斜坡地板在转向架上方区域的地板高度为450mm-530mm,转向架以外区域地板高度为350mm-370mm,两者之间通过约6%的坡度进行过渡。
        造成两者区别的主要原因是转向架车轴的影响,采用A1和A2构型转向架的有轨电车,需要采用带斜坡地板,通过升高车内地板给车轴留出空间。采用B、C、D、F构型转向架的有轨电车,可以实现全平地板。
2.2 座椅布置
        转向架构型的选择会影响转向架上方的座椅布置, 转向架上方的座椅不得不迁就转向架的结构,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使用B2、C2构型转向架的车辆上,由于二系悬挂安装在电机上方,不得不牺牲座椅空间为二系悬挂让出位置。

2.3车体设计
        低地板车辆的车体需要在转向架上方设计凸台,常见的方式是每侧设计一个能够安装8人座椅的凸台,两侧凸台之间留出过道。车辆分别使用了A1和F1构型,由于转向架构型不同,导致座椅相对高度,中间地台结构,过道宽度都有差异。

3.结论:
        低地板有轨电车技术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多种转向架构型,不同构型的分拆和组合,给有轨电车转向架的创新提供了思路。例如,综合A1和C2构型,可以组合出既具有独立轮4电机驱动,又优化二系悬挂的新方案。
        转向架构型的选择对有轨电车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各类转向架构型的特点是有轨电车开发的重要步骤之一。某些构型具有综合性能良好的特点,例如B1、C1和F1构型,这些构型没有明显的短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为有轨电车的进一步改进和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做储备。
参考文献:
[1]Verband Deutscher Verkehrsunternehmene.V.(VDV). Light Rail Systems [M]. Hamburg, DVV media Group GmbH-Eurailpress.2014:350-360.
[2]牛悦丞,李芾,杨阳,李金城.国外新一代100%低地板有轨电车技术特质及发展趋势[J],铁道标准设计,2018,62(11):145-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