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困生认知困难分析及教学对策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期   作者:盛永海
[导读] 中学生思维品质不够成熟、基础知识缺乏与建立概念规律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感性经验
        一、影响科学学困生学习的认知困难分析
中学生思维品质不够成熟、基础知识缺乏与建立概念规律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感性经验、原来概念对新概念的影响---在生活中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认识和理解,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等都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困难。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确定问题的能力较差,他们往往不知道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不能有效地计划、监控解题步骤以达到目标,不能灵活地选择相应的策略,也很少有运用策略的意识。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融会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并调整和拓宽原有认知的“动态平衡”过程。由于学生考虑科学问题的习惯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在学习某一种章节的科学内容时,可能十分有效,但对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有时会有一定阻碍作用。这种阻碍作用,称为“思维惯性”。“思维惯性”是造成认知过程中引起障碍的主要因素。再者,易混淆概念会产生负面迁移,也是造成认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最后,科学学习困难生对科学学科中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应的科学观点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
二、科学学习困难生教学对策
1、 科学学习困难生心理障碍的教学对策
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结合起来。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应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让学生了解科学学科的历史,了解科学家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了解科学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史的发展等,从中让学生吸取科学的精华,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观念看待自然、看待社会,学会从科学的大厦中不断寻求精神养料。
第二、要讲究教学方法,对科学学习困难生,要提倡“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由于科学课程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科学概念的抽象程度高、科学实验动手能力高等,这就要求科学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密度、速度、难度,要求适当,循序渐进。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要特别关注科学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习惯的分析,建立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档案。
第三、激活学生的科学学习思维与课堂教学互动结合起来。科学思维就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以及科学间的联系和相互联系、概括的反映。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学习困难的思维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教学。科学困难生的思维特点往往是形象思维比较好,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对科学现象感兴趣,对科学思考题、计算、推理题等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2、科学学习困难生认知障碍的教学对策
第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科学教师要更多地去关爱和爱护,了解他们的科学学习需要,再根据每一个学生先天条件、后天环境、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 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努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第二、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它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在学习科学当中有无策略,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科学学习成绩。针对学困生的科学学习困难,科学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教学方式,对在科学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帮助,指导他们在对科学学习上的认识策略,教会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渐养成自己主动的去学习,主动的去掌握知识,主动的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第三、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多做有利于学生的演示实验,加以多媒体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奥妙,充分感受成功后的喜悦。在此过程中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操作兴趣,使他们正真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这时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感受就会更加直接更加深刻,帮助科学学习困难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意愿,这就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惯性”的教学认知程序的构建
第一步:“惯性的感知”。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等设备用视频或图片展示惯性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惯性的确存在。再分析引入“惯性”的概念。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质量类似。
第二步:“惯性的来源”。明确“惯性”来龙去脉。惯性是初中科学中一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它是今后学习运动的基础。从定义上说“惯性”是从牛顿第一定律总结概括出来的,但所有物理概念归根结底都来源于生活,惯性也不例外,但它又高于生活,它不同于生活所说的“力”。因此教学中,可根据需要多举几个有意义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正确区别“惯性”与“力”。
第三步:“惯性的理解”。掌握建立“惯性”的研究方法及定义。以实验为突破口,以学生原有牛顿第一定律为基础,通过类比、对比、由特殊到一般等教学方法,得出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明白“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无关。
第四步:“惯性的应用”。此步骤要求学生能自己举出生活中的惯性例子,并对其进行解释。并且教师可适当引导,让学生谈谈惯性与交通事故的关系,从而可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课本知识升华到了生活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科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应该博采众家之长,更新观念,从多角度、多渠道全面搞活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