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优化技术探讨孙殿红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9卷2月第4期   作者:孙殿红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工程事业也快速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工程事业也快速发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建筑工程项目数量逐步增长,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在迎来全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是一项新的施工技术,有利于维护建筑工程施工裂缝,功能强大,可避免建筑物受热胀冷缩的影响而出现裂缝影响稳定性。在应用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时,必须严格贯彻落实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后浇带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保障良好的施工效果。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施工技术优化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建筑施工的常见工艺,需要提升技术优化效果,保证后浇带施工的质量,如此才能尽量保证梁、柱等构件能处于合理位置,正常发挥自身作用,且不受施工接缝的影响,进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整体结构,避免混凝土建筑出现裂缝及沉降等问题。
1 后浇带技术概述
         后浇带技术指的就是一种处理临时施工缝,防止钢筋混凝土因为混凝土出现裂缝,而使其结构变形的一项技术。实践中通过对建筑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发现,可在沉降后浇带、温度后浇带及收缩后浇带的配合作用下,优化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功能,实现对其应用中开裂问题的有效控制,提高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建筑后浇带技术的产生主要是为应对混凝土材料由收缩或沉降而产生的裂缝问题。根据施工顺序,先要在可能发生构件伸缩变形的地带设置临时的预留施工缝,以此有效应对化学、物理及温度等对施工材料造成的影响,此后在建筑施工尾期、整体部件及结构呈现稳定状态时,再对临时缝隙进行填满,使各结构部分重新连接在一起,以此保证工程施工不会因变形及沉降问题而造成工程质量隐患。
2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2.1 后浇带缝隙的宽度设计
         混凝土自然凝结及热胀冷缩是后浇带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依据建筑物的走向及结构,要设计出合理的后浇带施工位置及具体宽度,并保证各后浇带的关联性,共同为建筑整体的变形情况提供帮助。其中,后浇带宽度的计算主要与建筑不同功能部分、混凝土材料的用量、稳定性及防水性等因素有关,通常预设宽度的数值在700~1000mm,但同时也要根据实际设计图进行宽度的合理选择,通过预留一定缝隙宽度可以为混凝土的收缩变化提供充足的空间,减少内部应力的产生以及结构拥挤问题。
         2.2 对后浇带断面与浇筑顺序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建筑施工图纸的设计过程中,为避免后浇带施工中出现直缝断面,必须保证后浇带断面设计与混凝土断面设计的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后浇带断面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平直缝。需要将主体结构墙体板面厚度控制在0.3m以内。第二,阶梯缝。需要将主体结构墙体板面厚度控制在0.3~0.6m。第三,齐口缝。需要将主体结构墙体板面厚度控制在0.6m以上。在完成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对连接面进行冲洗,有效提高混凝土的结合程度。与此同时,还要对浇筑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浇筑需要持续2个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穿插完成后浇带施工。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建筑主体不均匀沉降问题可能在任何时间出现,而裙楼不均匀沉降问题一般会出现在主体结构不均匀沉降之后,因此需要在建筑主体与裙楼完全沉降后,再进行后浇带浇筑。
         2.3 留置地下室底板后浇带
         对地下底板底筋进行绑扎后,按照实际施工图纸对其长线进行拉通,在后浇带边线位置进行环绕,使其和底筋焊接进行有效融合。

完成支架施工后,将钢筋网进行捆扎,粘贴双层止水钢板,然后在后浇带边线方向和支架钢筋范围内焊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工作人员在工作时,按照规定对钢板中心进行有效控制,且保持在相对平行的水平线上。对其面筋进行绑扎后,借助钢丝网对水钢板紧紧缠绕 ;两边轴线是后浇带位置模板支撑的使用界限,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对内部结构进行施工时,后浇带位置的支撑架要和总体支撑系统内部进行有效融合,协同发力。
3 后浇带现场施工工艺优化
         3.1 后浇带止水钢板施工技术优化
         对后浇带的接缝位置,由于混凝土先后浇注的关系,可能会在防水性能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因此在合适位置进行止水钢板的浇筑施工,可以有效地与周围混凝土相互结合并达到较好的防水效果。通常情况下,止水钢板的施工要参照底板钢筋的架设情况及底板混凝土的型号性能。利用与止水钢板垂直的钢制支架通过焊接的形式连接止水钢板与底板钢筋,同时结合底板混凝土的支座作用,使其为底部钢筋、连接钢筋及钢板提供稳定的固定作用。另外,止水钢板相互之间的连接要在接口处运用塔接焊接技术,并保证焊缝的严密性。
         3.2 有效安装预设模板
         在实施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时,先要根据施工图纸中的要求来预设模板,进行准备工作时要预设网状钢丝板。需要注意的是所预设的模板一定要符合施工要求,各项指标都要达到标准,要成为一个整体性结构,以免后浇带跨度过大损伤了建筑结构。预设模板制作完成,安装后便可以开始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浇筑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相关工序来执行,规范浇筑流程,避免侧板受力太大,以保障其稳定性。在实施振捣工序的时候,需要控制好振捣频率,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充分振捣的同时,也要避免振捣过度而损伤模板。另外,要注意的是在振捣的时候,振捣机械设备应与模板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出现水泥浆流失状况。
         3.3 保证后浇带预留宽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为保障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要使建筑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完成后浇带施工后建筑就是一个整体。多数情况下,钢筋对其进行有效焊接,对实际带宽度有着较高要求,比如后浇带实际预留宽度过宽,会对后浇带混凝土实际成型质量会造成影响,若实际后胶带预留宽度过长会造成钢筋切割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因此,后浇带宽度实际预留时,需经过仔细严格计算,结合后浇带宽度和建筑物高度的关系,参照建筑物的实际层数确定其后浇带宽度不能大于7m,超出这个标准,会给后浇带内部钢筋造成严重的危害。此外,需对施工场地进行有效勘察,可能对后浇带施工产生影响的因素,如空气质量,温度,气候变化等一系列自然因素,全面考虑这些问题,合理选择实际后浇带宽度,以此确保工程实际质量。
         3.4 后浇板接触面凿毛技术优化
         接触面的凿毛处理要在后浇板浇筑前完成,目的是清理梁板等构件的接触面上的异物,凿除不需要的钢丝网等工程部件,使接触表面呈现坑洼状态,有利于与后续浇筑混凝土相互融合。选取高效的操作工具,可以使用钢刷针、专业凿毛器等,通过在接触面的刮蹭及锤击,逐渐剃除接触表面的污垢及松动的泥土,直至接触表面呈现较为坚硬且紧密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此后,及时运送走清理下的残渣及淤泥,并用清水适当冲洗接触面,呈现出凿毛效果,而经过凿毛后的接触面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开展浇筑。
结束语
         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应当加强对后浇带施工的管理,以保障后浇带施工的顺利进行,使其质量达到预期目标,从而促进建筑结构稳定性的提升,提高其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 续景瑞.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24):27-28.
[2] 卢增荣.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12):172.
[3] 陈旭东,余小飞.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优化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1):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