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及处理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9卷2月第4期   作者:谭嘉威
[导读]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工程的建设也在加快。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工程的建设也在加快。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工程量大、施工环节复杂、外在影响因素众多等特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想建设好一个建筑实体,需要参建各方的努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从高增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工程项目是我国建筑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建设工程项目在质量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工程质量问题是建筑的根基,其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工程质量问题;成因;处理
         引言
         通常情况下,会有多种因素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又要科学地解决工程的质量问题,首先需要分析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掌握主要的影响因素,才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了工程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控建筑工程产生质量问题的相关措施。
         1引发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
         违反建设工程有关法律法规。如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无证或超资质进行勘察、设计、施工;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投标人围标串标或以恶意低价中标;中标后非法转包、分包、挂靠等,因而使工程项目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质量隐患。(2)地质勘察环节失真失实。如勘察单位未认真履行工程地质勘察责任,导致地质勘察报告不能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地质状况,若施工单位据此进行基础施工,则会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或建筑物开裂、破坏、倾斜和倒塌等问题。(3)设计计算错误。如设计单位设计人员因考虑不全面或受学识能力限制,设计过程中出现计算假设模型与实际受力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计算荷载取值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够,设计变更频繁等情况,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发生工程质量问题。
(4)施工组织、技术管理不到位。如施工单位未认真进行图纸会审,便开展工程施工;施工人员未能全面领会设计意图,没有征得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同意便更改设计图纸;施工组织管理混乱,施工组织设计考虑不周,施工方法不妥,施工顺序安排不当;技术交底不清导致作业工人不按操作规程施工或违章作业;对已完工的分部、分项工程或隐蔽工程疏于检查,不按验收规范的规定验收等。
         2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的相应对策
         2.1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所有施工项目的管理均要以我国当前制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所以说,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要结合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加大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科学化考核。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建立完善的施工奖惩制度,应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实现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将以往传统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效果。
         2.2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强化同级管理
         针对主动管理理念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提升。首先,行业促进方面,行业协会应定期推出质量管理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整个行业从业人员对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同时,借助培训推广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的新知识、新手段,让更多的从业者具备并掌握主动管理的实战手段。其次,企业考核方面,企业内部要加强人才考核制度。建设工程相关企业应结合自身在建设工程相关环节中的特色,建立质量管理考核与认证制度。通过定期考核,检查管理者对质量管理重要性、管控点、管控方案、问题处理的能力。对考核不合格者,给予降级或要求额外的学习任务,从而提升主动质量管理意识在全企业的推广,并定期检查核实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达到全企业主动质量管理意识的提升。最后,同级管理方面,质量管理者可适当放权。在作业环节,适当地将管理任务分配给1~2个有施工经验的施工人员,而不仅仅分配给管理者。

通过给予施工人员更多的管理权利,能够有效强化施工人员在自身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积极主动保证质量,从技术方面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控制。强化不同施工环节的技术交底和岗前培训,落实施工质量和控制责任。
         2.2 夯实质量控制标准,促进全程管理
         质量控制标准要结合质量管理需求不断地细化和优化。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建设工程中涌现出了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质量控制标准要及时对“新”的质量控制予以细化。此外,已有质量控制标准可进一步优化,在质量控制中融合质量管理,增加技术含量,加强精细化控制,处理好细节问题,丰富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从而及时消除影响质量的不利因素,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同时,任何标准的制定,都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不断完善建筑业相关法律法规、立法体系,逐步提高质量控制标准。并通过制定奖惩机制,激励建筑企业向全过程质量管理转型,让质量控制标准从建设环节延伸到运营维护环节,为建设工程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3细化企业资质管理,推动行业监管
         工程建设企业的资质认定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建筑市场规范化运行的重要环节。企业自治管理需要进一步细化。首先,在资质认定上,要根据行业需求,组件评审委员会,结合企业专业、工程规模、承揽工程情况、人员情况等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给予工程质量好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相对的,对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企业适当批评,并延长资质考核周期,观察企业是否对质量管理和控制做出了改善,保证建筑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其次,在资质管理上,要定期考察企业的质量管控体系,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情况进行评分。开展建筑企业资质定期考核公开工作,让每个企业能够明确认识到自身和行业优秀者之间的差距、自身现阶段质量控制和历史上质量控制的提高和差距,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方向。此外,在行业监管上,需要建立各类工程项目监管平台。要细化考核要求和考核点,适时定期定点地考核企业质量管理。建立相关数据库记录企业质量管理过程,通过适时的数据公开激励企业强化质量控制。
         2.4落实材料检查规范,加强现场监理
         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施工材料的进场检验,明确使用的材料型号、质量要求等,而且进行材料采购时,需要选择信誉较好的生产厂家。例如,可以组织材料检查小组,联合监理、材料采购、建设单位,进行统一的市场调研,对各厂家的材料质量进行分析比较,选择质量和信誉较好的材料生产厂。当厂家生产好材料运到施工现场时,材料检查小组必须进行施工材料的现场检查,例如没有质量报告证明的材料不用,超过使用期限的材料不用,伪劣产品不用等。除此之外,需要加强现场的监理。例如制定相应的监理标准,规定监理工作人员定期的进行巡查和检查,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控制和消除,并做好相应的巡查和检查记录。
         结语
         综上浅述,虽然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还是人、材料、方法的因素等,其中人的因素是重中之重。因此,只要参与建设的各相关方及工程技术人员认真负责,加强质量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就一定能够减少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为社会建造更多质量经得起考验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杨莹.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工程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19(12):?230-232.
         [2]项勇,郑茂,代天卉.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9,40(12):15-20.
         [3]吴琼,吴燕.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48(09):8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