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研究探索—— 以淮南市城市生态网络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8期   作者:李迎雪
[导读] 为了落实国家关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城市空间治理
          摘要:为了落实国家关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城市空间治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城市生态安全屏障,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的要求。本文以淮南市为例,分析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从市域和中心城区层面展开研究城市的生态网络格局、功能构建,并提出了生态管控的要求。
1、生态要素识别与评价
         1.1生态区位。淮南市位于沿淮淮北平原生态区和江淮丘陵岗地生态区。市域北部处于淮北河间平原农业生态亚区;市域中部位于淮河中下游湿地与农业生态亚区;市域西南部位于大别山北麓山前丘陵岗地农业生态亚区;市域东南部位于江淮分水岭丘岗农业生态亚区。
         1.2生态空间要素。生态空间要素分为基础型要素、利用型要素、威胁型要素。基础型要素包括市域内的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等要素,总用地面积约69097.45公顷,占市域生态空间要素总面积的44.50%。利用型要素包括中心城区及所辖县区的公园绿地、文化遗产地和各类防护型生态廊道。总用地面积约45877.86公顷,占市域生态空间要素总面积的29.55%。威胁型要素包括市域内的地质灾害区及矿产开采区等,总用地面积约40301.46公顷,占市域生态空间要素总面积的25.95%。
2、市域生态网络建构
         2.1市域生态网络结构
         规划形成“两轴三带七区六核”的市域生态网络结构。 “两轴”:即沿淮生态发展轴、南北生态发展轴。“三带”:即泥河生态走廊、安丰塘-瓦埠湖生态走廊和花家湖-淠河生态走廊。“七区”:即城市生态修复区;文化生态发展区;沿淮洪水调蓄与农业生态功能区、瓦埠湖洪水调蓄与农业生态功能区;采煤沉陷综合治理区;两个农业生态保育区。“六核”:即八公山生态核、上窑山生态核;瓦埠湖生态核、花家湖生态核、焦岗湖生态核、安丰塘生态核6个主要生态节点。
         2.2市域生态网络布局
         规划至2035年,市域生态网络总用地规模290757.31公顷,占市域总面积52.56%。非建设用地共283576.22公顷,占市域生态网络总用地面积97.53%。包括水域、农林生态用地、风景名胜及保护区、生态公园。建设用地共7181.08公顷,占市域生态网络总用地面积2.47%。包括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
3、市区生态网络建构
         3.1市区生态网络结构
         规划形成“沿淮一带,临山一脉,穿城三线,山河湖链”的市区生态网络结构。其中:“沿淮一带”:即沿淮生态发展带。沿淮河形成市区中部东西向生态通廊。“临山一脉”:即中部临山生态走廊。依托八公山、舜耕山、高塘湖,构成城市东西向生态廊道,占据城市核心生态地位。“穿城三线”:即老城铁路生态绿廊、南北生态绿廊、山南新区生态绿廊。

三条生态绿廊构成城市生态骨架,连通城市周边生态用地,将各方向生态引入城市内部。“山河湖链”:即北部、西部、东部三条生态链。形成连接城市周边泥河、瓦埠湖、高塘湖、上窑山等生态核心的生态通廊。
         3.2市区生态网络布局
         规划至2035年,市区生态网络总用地规模103438.74公顷,占市区总面积的69.31%。非建设用地共98244.39公顷,占市区生态网络总用地面积94.98%。包括水域、农林生态用地、风景名胜及保护区、生态公园。建设用地共5194.35公顷,占市域生态网络总用地面积5.02%。包括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
         3.3市区生态网络功能建构
         市区生态网络含生态安全型子网络、生境保育型子网络、缓冲防护型子网络、风景游憩型子网络以及农业生产型子网络共五种类型的功能性子网络。
         生态安全型子网络由雨洪管理体系、灾害防治体系、通风廊道体系、防灾避难体系构成,总面积78772.13公顷,共形成三级生态安全区域和两级安全通道。
         生境保育型子网络由生境源地、迁徙廊道、生态踏脚石所构成。城市生境源地分为山地生境源地、湿地生境源地、河流湖泊生境源地、生态公园生境源地、城市公园生境源地五个类型。城市迁徙廊道包括河道A、河道B、河道C、河道D等河流廊道,高压走廊以及重要的道路生境廊道等。生态踏脚石包括南经十三路与高压走廊绿带交叉处绿地斑块、洞山路与高压走廊绿带交叉处绿地斑块等在迁徙廊道断裂处的生境斑块。
         缓冲防护型子网络由环城绿带、河流防护带、道路交通防护带及基础设施防护带等所构成。
         风景游憩型子网络分为自然公园体系、人文游憩体系、风景绿道体系三类,用地总面积为32323.82公顷。
         农业生产型子网络总用地面积95019.95公顷,包括城市生态网络整体构建有必要纳入的水域、林地、园地、耕地等农业空间。
         3.4市区生态网络空间建构
         市区生态网络由永久性城市绿带、核心保护区、边缘交融区、外围缓冲区四类生态空间构成。规划2035年,市区永久性城市绿带总用地面积21824.91公顷,市区核心保护区总用地面积37927.42公顷,边缘交融区总用地面积1174.25公顷,外围缓冲区总用地面积40618.5公顷。
         3.5生态网络管控
         对永久性城市绿带、核心保护区、边缘交融区、外围缓冲区四类生态空间,按照不同的保护要求,从建设行为管控、建设改造要求、生态效益提升等方面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