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居住小区设计要点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8期   作者:陈慕津
[导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着重从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建筑单体设计、绿化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规划及节能等方面浅析居住小区设计要点,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提供思路。
         关键词: 设计原则 绿化 道路 节能
         1.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的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社区发展、生态优化和共享社区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以及相应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建设文明、适居的居住社区。
         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是在居住小区设计中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要,即“以人为本”。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使居住小区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文化需求、心理需求、舒适需求、交往需求、休闲需求。?
         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居住小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给水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化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内容。
         共享社区原则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资源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环境资源主要包括绿地、花木、水景等自然和人工景观。在规划设计上要让每个住户都能平等地享受资源,获得等同的价值回报。
         2.建筑单体设计
         住宅户型充分考虑功能需求,动静、干湿、洁污分区明确,主要房间采光通风良好,每户均为明厨明卫。高层住宅内部公共走道净宽及疏散宽度均满足消防要求;地下车库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能直通室外的楼梯,楼梯宽度满足规范要求。
         建筑立面造型应根据总体布局、建筑规模、平面形式、使用功能,充分融合本土特色,通塑造出稳重大气又不乏现代感的建筑形象。住宅立面设计可采用三段式手法,局部创新,画龙点睛,通过不同的功能及凹凸进行区分。在开窗方式、体量处理上以人体尺寸为依据,局部创新,追求现代美感。
         3.绿化景观设计
         居住小区的绿地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遮阳、隔声、防风、防尘、杀菌、防病,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环境等。一个优美的居住小区的绿化环境,有助于人们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可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游憩、交往场所。衡量居住区内绿地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景观设计还应考虑到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等五大环境健康性问题。

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尽量消除或减轻五大环境的污染。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的干扰的避免,可以通过人车分流,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实行小区内部步行化,辅助以自行车交通等措施解决。
         4.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是居住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居住区功能布局的基础,道路的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居住小区整体的质量。
         道路是组织居住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通过合理地规划设计配置居住小区居民交通与交往空间、缓解居住小区内交通拥挤情况和营造富有生机的居住区道路空间,能够塑造类型丰富的道路空间,激发居民之间交往的欲望,这对创造生活气息、邻里交往密切的生活环境十分有益。
         动静分区、人车分流是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有地下停车库的小区中,可采用了外围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消防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等机动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
居住区的道路一般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宅间小路及停车位路面。
(1)居住区道路:联系整个居住区,必须考虑日常通行的公交、生产、救护、消防、其它车辆等(以车行为主)。其中居住区道路宽度宜为20-30米,根据地区差异两侧应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2)小区路(以混行为主):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者混行,小区级道路最小宽度为6米,两侧各安排一条宽度为1.5米的人行道,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
(3)组团路:沟通各出入口、建筑、各种广场、组团花园、林荫道、轻型车辆几人力车行驶,宽4-7米,应尽量设置无障碍设施,以供残疾人使用。
(4)宅间小路(以人行为主):宅间小路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通往建筑物,供居民日常出入,垃圾清运等需求,宽度为2.5~3米;另一类为通往小区广场,组团花园的园路,单人通行最小0.6米双人通行1.2~1.5米。
         5.节能
         保证住宅建筑的质量是设计者在设计住宅建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最为基本的原则,除此之外,设计者还应该提高节能降耗和环保的意识,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能源、环境危机的局面下,更应该提高节能、环保意识,加强节能设计、生态设计。例如,立体绿化将植物作为住宅建筑外围护体系的有机部分,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节能措施和生态优化措施。还有太阳能住宅建筑也是一种典型的节能建筑。此外,设计者可以利用新型的节能材料,也可以改进设计方法,大胆进行住宅建筑的创新布局,从而在保证住宅建筑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住宅建筑的能源消耗,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例如,外窗采用双层中空镀膜高效节能玻璃。因此,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必须结合用户功能要求进行多元化的设计,强调住宅建筑的协调性、空间布局合理性、适用性与灵活性等,以使住宅建筑设计在满足使用者的同时,朝着绿色环保、节能方向发展。
         6.结语
         目前国家住建部已颁布了新的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即《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设计单位应严格执行新的住宅设计规范,其中的强制性条文更是要严格执行,提高住宅建筑设计图纸的规范性、科学性、节能性等,从而为住宅建筑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君,付瑶.住宅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4.张文涛,黄研.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浅析.江西建材.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