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经济模式内容进行阐述,然后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提高动力转变和质量提升的措施和建议,旨在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区域经济;动力转变;形成路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的动力很难完全内生,依靠外需推动内部发展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中国区域经济的整体高速发展、阶段性分化、部分中西部城市的崛起都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然而,近几年的逆全球化给是否仍然坚持外需推动发展这一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内生性逐渐增强,内需的重要性也被广泛承认,但这并不意味着外需的重要性降低。根据中国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未来区域经济应该培育内外需并重的发展动力。
1 出口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出口贸易具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从外需变量的绝对值变化速度分析,中国出口额从1978年的16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6.4万亿元,增加了976倍,年均增速超过18%;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83年的9.2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1390亿美元,增加了151倍,年均增速超过15% 。另一方面,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作为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先发区域,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出口贸易规模的提升具有密切联系,出口贸易规模越大,该地区经济增速和经济规模也往往越大。这也是过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
2 内需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提升
对外贸易显著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然而,在全球经济增长压力提升以及国内逐步重视内需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背景下,内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也在提升。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稳步提升,而外需的作用则呈波动式下降趋势。这一转变也表明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演变格局中,内需动力越来越重要。然而,外需动力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这一动力不重要。实际上,相比于内需动力的局部可控,几乎完全由国际市场决定的外部需求规模更能反映一个地区发展模式的质量高低,这是因为出口规模代表得是这个城市产业在全世界城市格局中的竞争力,出口规模越大,出口产品种类越多,说明该城市竞争力越大。而内需很多部分含金量较低,不能代表城市产业竞争力,如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未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外需,也不可单纯强调内需,而应坚持内外需并重的发展道路。
3 综合性区域战略的特征
综合性区域发展战略是指中央政府针对部分区域而制定的包含诸多发展因素的综合性发展谋划,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这种区域发展战略实际上是地方发展战略和中央赋予地方功能目标的结合。从发展历程分析,新时代之前的区域发展战略主要以跨省级区域的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四大谋划组成,新时代之后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在这四大板块区域战略的基础上重新按照地缘特点增补的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可以发现,相比于新时代之前的区域发展战略,新时代的区域发展战略更加具体。然而,通过分析这些战略内容可以发现,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多是全局性内容,差异性内容较少。
4 综合性区域发展战略的不足
依靠综合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发展能够统筹区域内部要素从而推动区域发展。
然而,由于综合性区域发展战略过于宏大,战略视角难以关注不同区域的差异化特征,极易影响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综合性区域发展战略容易忽视影响问题区域的特殊性因素,从而导致解决区域问题的难度加大。任何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求上级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建议,然而,如果这种政策建议缺乏精准性,就难以发现导致区域问题的真正原因,也就无法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②综合性区域发展战略的大规模使用会形成平均用力格局,从而导致区域战略目标难以实现。任何一项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集中力量。然而,过于综合和涉及所有领域的区域发展战略容易导致大量地区争取相同政策待遇的局面,这无疑会大大降低要素的统筹使用效率,从而降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5 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强调由综合性区域战略向专业性区域政策转型,而实现这一转型需要以科学的区域管理制度为基础,具体而言,区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四管”,即“谁管” “管谁” “咋管” “管效”。
“谁管”即合理设置区域管理机构。中央政府机构虽已经过多次改革,但区域管理机构设置的建议始终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的区域管理机构设置一直采取的是分立的职能部门模式,即区域管理职能分散在国务院的多个部门。
“咋管”即确定合理的政策工具并规范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程序。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协调区域发展有两个基本工具,即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这两者重要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立法的支持。从立法的角度来看,规范区域管理是大势所趋,一套健全、完整的法律规范能保障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贯彻执行,实现区域和谐。完善未来的区域政策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政策设置标准化、透明化的政策程序。不同的区域政策可以存在差异,一般而言,有待区域政策解决的问题越严重,需要立法机构的参与越广泛。
“管效”即制定规范且明确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的监督与评价流程。根据区域规划或区域政策实施的时期,评价可分为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与事后评价。其中,事前评价主要说明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合理性,事中评价主要是监督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落实过程,而事后评价主要是对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效应和效率作出全面评估。迄今为止,中央政府出台了不少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但尚没有建立明确的评估机制。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区域经济是高质量国家经济的载体和基础,建设高质量区域经济无疑需要我国区域发展动力的深度转型。从区域发展动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而言,内外部动力的均衡、动力来源主体的精准、动力方式的融合化、动力导向的示范化以及保障动力的制度构建都是高质量发展对区域发展动力转型提出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整体发展中战略的长期目标,也是难度比较大的目标,成功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无疑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未来仍然需要对区域发展动力的高质量转型展开更为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培峰. 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动力、效用和路径研究[J]. 重庆社会科学, 2019(12).
[2]任保平, 李禹墨. 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9, 035(001):P.5-12.
[3]李梦欣,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J]. 财经科学, 2019(5).
[4]任保平, 李禹墨. 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8, No.169(04):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