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目标性检测对常规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植入感染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康复科接治的68例常规手术患者为实验对象,并根据是否接受目标性检测进行分组,并命名为对照组(不接受)和实验组(接受),每组均录入34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植入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对于接受手术室强化护理的实验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5.88%,而未接受手术室强化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20.59%,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进行手术室内护理管理时,应用目标性检测,能够保证各项护理操作按规章制度进行,而想要进一步提高感染的控制率,医院内部还需要不断优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强化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这样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手术护理服务。
关键词:围手术期;手术室强化护理;常规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后植入感染是一种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而为了尽可能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主要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做好手术室内的护理管理,强化手术室内的各项护理工作监察与管理,保证在手术室中的无菌环境,这样能够大大降低患者手术后切口植入感染事件的发生率[1]。目标性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使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操作能够更为顺利的进行,尽可能做到无菌操作并保持手术室内的无菌环境,在这种状况下,护理人员也需要具备更为良好的护理技巧。有实验指出[2],对于常规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强化护理能够提高预后。为分析手术室强化护理在常规手术患者的具体效果,将其中68例患者纳入研究,获得不错的成绩并整理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康复科接治的68例常规手术患者为实验对象,并根据是否接受目标性检测进行分组,并命名为对照组(不接受)和实验组(接受),每组均录入34例患者。
实验组共16例女性患者,其余18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介于45-79岁之间,平均年龄(56.4±3.2)岁,对照组共15例女性患者,其余19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介于46-81岁之间,平均年龄(55.3±3.9)岁。
本次研究中患者入院资料录入数据库,由专业人员调取后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可比性良好(P>0.05)。本次研究中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或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家属代签。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接受手术室强化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手术室强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首先建立完整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并在手术室内成立相应的护理管理监督小组,在小组内设置相应的责任人,而小组成员则通过开会讨论的方式找出医院中手术室护理管理存在的缺陷以及不足之处,同时对手术室内护理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而完善方法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医院的优秀管理经验,并参考相应的文件来进行。在进行手术室内的管理时,应当强化分区管理,将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进行分开管理,并且每个区域内需要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在医院内成立专门的感染预防控制小组,护士长担任责任组长,将其中的各项护理管理工作分派给其他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手术室内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2、手术室内的无菌环境以及灭菌消毒质量需要有相关标准进行设置,并且其质量直接与手术室内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状况有密切关系,在这种状况下,医院需要不断强化手术室内工作人员的无菌意识,并强化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教育。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洗手并穿戴无菌工作服,建立良好的无菌环境。
3、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和有效教育的方式,提高手术室内护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技能和业务水平,尽可能提高护理人员和医务工作者之间的配合度,护理人员需要熟悉不同医师的手术习惯以及手术室内的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医院内部需要为护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强化手术室内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4、在完成业务评估后,手术室内护理人员应当认真总结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经验教训。在确立其中存在的问题后,手术室的医务人员应当明确手术过程中的配合优点和不足之处,例如手术室管理、手术器械以及用物的消毒管理;应当尽可能分析手术期间可能存在的问题尽可能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保证手术过程中存在的无菌技术,医务人员应当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意识,通过这些方式来实施目标性检测。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植入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22.00 For Windows作为本次研究统计学软件,实验中X2、T值由相关统计人员进行收集后录入软件分析,确认各结果中统计学意义,判断数据中P与0.05关系,若P>0.05则确认统计学意义存在,反之则确认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于接受手术室强化护理的实验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5.88%,而未接受手术室强化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20.59%,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手术是对于医院的日常工作来说极为重要,这也是医院内最容易发生感染的区域[3]。手术切口发生感染很容易引发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有可能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还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
目标监测是现代临床应用较为超前的一种科学的监测方式,这种监测方式将护理工作的整个流程进行监测,改变了传统管理方案中重视患者护理期间终末质量监测的弊端[5]。这种监测方案将切口感染预防的各项措施,作为医护人员操作和管理过程中的常态,使患者在接受护理时各项操作都应能够建立良好的无菌意识,同时在监测过程中目标监测还能够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管理,大大降低了患者切口感染事件的发生率[6]。
目标监测在应用过程中对于医务人员的要求较高,所以护理人员和医生都应当做好自身的强化培训,医院也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目标监测的培训平台,使目标监测工作能够在各级医疗部门中运营实施,大大提高医疗质量。
综上所述,在进行手术室内护理管理时,应用目标性检测,能够保证各项护理操作按规章制度进行,强化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这样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手术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汉泽,黄素美,许贤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及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06):1004-1005.
[2]廖小春,周红菊.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及管理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0,31(02):179-181+185.
[3]李春燕,杨文伟,汪可可,蒋良芝.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器械相关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0,37(02):120-122.
[4]朱庆伟,欧志强,刘彩霞.某医院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和感染现状分析[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19,8(04):54-56.
[5]梁敏.数字化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31):176-178.
[6]吴垠,王敏,包小燕.目标性监测及集束化干预对急诊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2688-2689+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