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氨溴索联合不同通气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抽选50例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入我院治疗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研究分析,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两组,所有患儿均使用氨溴索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治疗中实施常规机械通气,研究组患儿治疗中实施高频振荡通气,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水平、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呼吸机治疗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水平中PaO2以及PaO2/Fi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对比来看,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00%和32.00%,研究组患儿治疗中呼吸机治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少,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使用氨溴索治疗中配合高频震荡通气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儿动脉血气水平异常,提升治疗安全性,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氨溴索;常规机械通气;高频振荡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也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氨溴索是此类患儿治疗中较为常用的药物,属于粘液溶解剂,能够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支气管壁表面黏液的聚集,提升支气管循环功能,促进痰液的俄派出,能够有效降低肺部感染风险的发生,提升肺部功能[1-3]。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配合通气疗法阿提升治疗效果。为此,我院抽选50例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入我院治疗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研究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50例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入我院治疗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研究分析,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两组,各25例,对照组男女占比12:13,周龄31-35周,平均(32.6±2.1)岁;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5.6±1.5),出生后5分钟Apgar评分(5.9±1.6);出生体重1065-2103kg,平均体重(1836.2±35.4)kg。研究组男女占比10:15,周龄31-35周,平均(32.3±2.2)岁;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5.4±1.3),出生后5分钟Apgar评分(5.6±1.5);出生体重1043-2142kg,平均体重(1830.5±35.2)kg。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使用氨溴索配合常规通气治疗,治疗时呼吸机模式调整为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初始治疗参数为吸入氧浓度控制在40%-60%,吸气峰压控制在15-25cmH2O,呼气末正压控制在4-6cmH2O,呼吸频率设置为40-50次/min,吸气时间控制在0.3-0.5m,根据患者的实际氧合水平对吸入氧浓度进行调整,确保其外周经皮毛细血管氧饱和度控制在88-93%,动脉血气中动脉氧分压控制在50-70mmHg,根据患者潮气量对吸气峰压和呼吸频率进行调整,需要确保其潮气量控制在4-6ml/kg,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35-50mmHg,治疗中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研究组患儿使用氨溴索配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治疗时吸入氧浓度控制在50-80%,初始呼吸频率为9-12Hz,初始平均气道压为11-13cmH2O,平均气道压可以根据患者二氧化氮分压进行调整,确保其氧气分压保持在50-70mmHg,二氧化碳分压保持在35-50mmHg,治疗时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所有患儿氨溴索(生产厂家:国药准字H20051604;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604)用药方式均为静脉滴注,每次用药量为5mg/kg,每间隔6小时给药一次,根据患儿的治疗效果对用药量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水平、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呼吸机治疗时间,①动脉血气水平判定包含氧气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氧合指数(PaO2/FiO2),分组计算各项指标均值后进行组间对比;②并发症统计包含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胸、早产儿视网膜病、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室内出血,分组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占比后进行组间对比;③分组统计患儿治疗时呼吸机使用时间,计算均值后进行组间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率(%)和(±s)描述,行x2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水平
两组患儿治疗前动脉血气水平中PaO2、PaCO2以及PaO2/FiO2水平分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水平中PaO2以及PaO2/Fi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2.2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胸、早产儿视网膜病、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对比来看,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00%和32.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的ESCA评分情况[n(%)]
.png)
2.3对比两组患儿呼吸机治疗时间
研究组患儿治疗中呼吸机治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的ESCA评分情况(±s,天)
3 讨论
综上所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使用氨溴索治疗中配合高频震荡通气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儿动脉血气水平异常,提升治疗安全性,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小瑜, 陈少君, 区昕. 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及预后[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15):2839-2841.
[2]马俊苓, 宁超, 田秀英, 等. 侵入性较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9, 34(16):1273-1276.
[3]邓伟驰. 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6, 14(1):101-103.
[4]淡云, 王亚萍. 双水平气道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 安徽医药, 2016, 20(5):957-958.
[5]陈龙, 李雪, 汪丽, 等. 无创辅助通气联合氦氧混合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5, 10(3):198-201.
[6]李旭芳, 关瑞莲, 程婷婷, 等. 不同通气方式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过程中脑氧代谢的影响[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7, 32(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