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潘中华
[导读] 摘要:本文分析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项目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有关的组织、技术和防治的环保措施。
        黔东南州交通建设发展中心  贵州省黔东南州  556000
        摘要:本文分析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项目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有关的组织、技术和防治的环保措施。
        关键词: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环保措施
        随着县县通高速的实现,近几年,贵州逐步加大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投入,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项目不断增多,贵州多山 的地形,地貌复杂,地灾易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项目建设不可避免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对如何落实“安全、舒适、环保、示范”的公路建设要求,成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
        1 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自然地形、地貌的影响
        由于公路建设的平、纵、横技术标准要求,必然造成了自然地形地貌的开挖、回填,有些项目存在高边坡挖方路段,对自然山体破坏较为严重,有些项目存在高填方路段,形成人为屏障,影响自然景观环境的协调性。
        1.2 水土流失的影响
        施工期间将不可避免的产生水土流失:一是植被破坏,大量土体和岩石被剥离、扰 动和堆积,土体原状结构被破坏,强度降低,抗蚀指 数降低,土壤侵蚀加剧;二是大量挖余弃方的堆积,造成土壤流失隐患;三是运输过程中各种渣、料撒 落,桥梁修建过程中土、石、水泥浆难以避免落人江河中,都会产生水土流失。
        1.3  自然水流及水利设施影响
        有些项目建设中将改变地表径流,可能会使原有河流、沟渠的过水断面改变其水文特征,造成塑水、冲刷,形成新的水害,公路建设将对公路通过区域内原有天然水系和农田排灌体系造成破坏,改变原有水系平衡,使部分农灌沟渠失去水利功能。
        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 生态环境保妒的组织措
        公路建设是由项目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当地政府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项目建设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对社会区域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应建立以项 业主为核心,设计单位为先导,监理单位为督促,施工单位为关键,当地政府为支持的组织体系。
        2.2  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
        2.2.1   优化线形设计,保护生态环境
        项目设计阶段,应积极 提倡设计优化,配合自然地理条件,灵活运用技术指 标,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尤其在山区公路的线性设计上,更应遵循“随弯就势、指标灵活、合理优化、保护环境”的原则,根据现场地形,灵活采用线型,避免大挖大填,确保公路走向柔顺、自然,与周边景观协调一致,使公路成为山景的点缀,路与山和谐地融为一体。
        2.2.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是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在施工区及直接影响区采取系统、全面的防治工程,实施护坡、排水、防洪、绿化等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完整 的水土保持体系
        施工便道宜以植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公路建设水土流失可分为三个区 域,分别为:主体工程防治区、取土场、弃土场,可采用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1)主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路基排水、路面排水、路基防护、公路绿化工程 以及桥涵所跨河道的防洪工程。
        ①路基路面排水
        地表排水一般采用了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等设施,水流通过陡坡段时设置跌水或急流槽,路基范围内出露地下水或地下水位 较高时,可增设设置了盲沟和渗沟,这些措 施能保证了路基路面的稳定,防止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


        ②路基防护
        路基可采用挡土墙、护面墙、错喷护面等工程防护措施,为避免侵占附近河道或构筑物,部分路堤边坡采用挡墙收坡,该方案既保证了路基的稳定性,又减少了工程占地,从而避免了因多占用地而造成水土流失;在易产生滑坡路段以及边坡陡峻的深挖路段,还采用了抗滑桩、抗滑挡墙等加固措施。
        ③桥涵工程
        为保护沿线河流及排灌沟渠等水利设施,确保其泄洪能力和过水顺畅,使农田水利设 施不受影响,采取多种措施:一是桥梁、涵洞采用合理设计洪水频率,尽量做到不压缩河流,沟渠的过水断面;二是涵洞出口与附近沟道、河流顺连,防止洪水冲刷农田、民房、农业设施等;
        ④绿化美化工程
        为使行车舒适、视觉上有美感,路肩均采用浆砌或混凝土片石硬路肩,并在公路两侧用地界内种植常绿树木。
        2)取土场水土保持措施
        弃土场位置选择在远离民房、杆线等设施的荒山、荒坡,结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采取坡地取平措施,避免形成高陡边坡,以利于工程后的复耕还田或地方利用,根据开挖边坡是否稳定采取相应的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
        3)弃土场水土保持措施
        弃土 场设置对水土保持影响最大.采取以下方面措施能防止弃土场水土流失。
        ①挡渣及护坡措施 本工程所处区域为山岭重丘区,受地形限制,弃
        土场位置选择十分困难,大部分弃土场选择在地形 坡度较大,山谷之间,为防止水土流失,在弃土场底部均修筑了挡渣墙,并对局部不稳定边坡进行了工程防护。
        ②排水措施
        对于沟谷中的弃土墙,为了确保排水畅通,在底部设置了管涵排水,防止顶雨直接冲刷弃土坡面,坡面设置放坡导流等。
        ③弃土场改造
        在弃土场堆置达到设计标高后,应对其进行整治利用,整治后的土地可通过种植树木和 播种草籽,同时,也可采取改良土壤措施,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缓解了公路建设与当地工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使当地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
        2.2.3  公路空气环境及噪声 污染防治措施
        ①环境空气污染防治应结合景观绿化设计,选 择有吸附或净化能力、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草木、灌木和乔木。
        ②石灰、粉煤灰等路用粉状材料运输和堆放应有遮盖,混合料应集中拌和,减轻对空气、农田的污染。
        ③沥青混合料采取集中场站搅拌,其设备污染 物排放应符合《沥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搅拌场站距敏感点距离不宜小于 300m,并应设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一侧。
        ④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对施工路段及便道 适时洒水,减轻扬尘污染。
        ⑤利用绿化林带降低噪声,道路路线尽量利用原有林带的环保作用,并加强道路周围绿化,改善环境质量。
        3.结语
        在多山地区的贵州,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路网规划、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进行合理的环境评估,有效保 护公路沿线的环境质量、水土资源、路域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人文景观价值,是实现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科学评价道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组织措施和工 程措施,将道路交通的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道路交通与区域环境可持续协调发 展.
        参考文献:
        [1]单福庆,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 业大学出版社,1997.
        [2]董小林,公路建设项 目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交通 出版社,2000.
        [3]刘朝晖,秦仁杰,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M].北京:人民 交通出版社,2003.
        [4]刘洪兴,杨萍茹,吴进良,徐新,《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 第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