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柱县委党校 409199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小觑,它大大延缓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当前,大力开展脱贫攻坚战,强化农村环境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控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污染来源于何处
1.农民生活方面产生的废物或垃圾成农村环境污染的直接来源之一。一是生活所产生的垃圾颇多。如蔬菜废弃的部分、瓜果的皮瓤,这些容易腐烂,对环境污染不是很严重。随着购物的便捷,超市买东西用过的塑料袋、废旧的电池等,这些东西不腐烂,农村一些地方尚未建立起垃圾处理场,只简单填埋或者露天堆放。个别村庄堆积的垃圾越来越多却无法处理,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不说,还给村民的身体健康带来直接威胁。二是生活污水横流。经济窘困的农村地区农民生活习惯比较差,生活污水随意倒在门前的坝子上,夏天来了容易滋生蚊虫、老鼠,留守群体本来身体就弱,生活在这种污染环境中更容易生病。不少乡镇到目前因为缺钱还没有购置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无法处理。
2.农业方面的污染比较大。一是农用地膜、废弃的农药瓶造成严重污染。现在不少农民知道五颜六色农膜的各种作用,为了农业提质增效,用的人比较多,这本来不是坏事;但用完后的农膜他们没有进行处理,而是留在土地中形成了污染。二是农作物收割后的废弃物也容易造成污染。比如谷子、麦子、油菜等收割了,剩下的废物随便放在田边地角,没有进行处理,让它们自然腐烂。有的干脆把这些秸秆当场烧掉或者拿回家中当柴火烧,造成土壤和大气污染。三是食品安全来源于不当的农药、化肥。过去农村的食品是非常安全的,因为种庄稼采用的都是农家肥,绿色健康是主流;但现如今农村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增多。随着打工潮外流,留守劳动力多是文化程度很低的老年劳动者,他们对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性认识不清。部分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不按照要求过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吸收率很低,绝大部分流入土壤中,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耕地遭遇污染,由此长出的庄稼就是不安全的,食品不安全导致各种怪病丛生,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3.农村粪便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一是养殖业带来粪污是主要来源。养家禽家畜是农村的一大特色,但农村散养的比较多,粪便随地能见到。农民因为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心理上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这些粪便中通常含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也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在农村有河流的地方,养鸭子的通常把它们赶下河里放养,对河流造成污染。有的养殖大户环保不达标,对他们的养殖场没有完全关闭。二是农村厕所整改不彻底。“改厨改厕”是近几年来农村环境整治的一个重点,对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在个别经济欠发达地区,这项行动主要落实在贫困户家,有的非贫困户并没有整改。
4.工业方面的污染。一是城镇周边农村成为工地废物的倾倒场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扩城建房速度加快。挖土方、装修后的垃圾总得有倾倒的地方,为了降低成本,城镇周边是最好的选择。有的给农民一点廉价的费用,就获得了倾倒权。堆积如山的垃圾及产生的灰尘、噪音等给农民的健康带来威胁。二是农村企业带来的污染。有的在农村直接投资办厂,就地加工农产品,这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但不是所有的厂矿都能达到环保要求,个别厂矿不愿意在投资环保上花钱带来一定的污染。有的乡镇领导为了政绩追求GDP,不惜牺牲环境代价,盲目引进一些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短期内能见到经济效益,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有的把造纸厂、化工厂办在农村,认为农村人少,即使污染也是针对少部分人,导致个别“癌症村”出现。有的污染是可以治理的,虽然代价高了点;但有的一旦污染就永久不能恢复,这个代价是我们付不起的。
二、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整治
1.积极开展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一是加大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村组干部、驻村干部、帮扶人等划片包户宣传,层层落实责任。为了检测宣传效果,可以电话抽查农户,看是否能明确回答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以此作为考核干部宣传的成绩。在农村赶集时组织人员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用宣传车进行巡回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并能进行准确投放。二是开展垃圾分类实地检查。对做得好的村要发文件进行表扬,对做得不好的村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以此推进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三是建立垃圾处理站。可以鼓励有资金、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外来人员等创办小型发电厂,把周边区县的垃圾拉到厂里进行发电,使之变废为宝。
2.开展村容村貌整治行动。以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为重点,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环境卫生得以明显改观。一是落实村组保洁员制度。每个组至少要配备一名保洁员,对村组公共道路实行划片保洁,确保公共道路干净整洁。可以优先考虑贫困户,增加他们的收入。二是对村组废旧房屋进行拆除。对农村所有房屋进行等级评定,对那些年久失修、有安全隐患的农房,要与农户进行协商,以规定的标准定期拆除。而对那些乱搭乱建的棚子,坚决予以拆除。三是集中清理村组堆放的杂物。对那些土堆可以用铲车弄平,柴草堆要打捆、摆放有序。四是群众要搞好房前屋后、室内环境卫生。以村组为单位,严格落实群众“门前三包”制度,让他们自己着手清理不用的废物、垃圾,规范摆放日用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开展“美化庭院”行动,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栽上花草。五是治理粪污。大力推进“改厨改厕”走深走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养殖户必须变散养为圈养,定期清理粪污。五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发展。提倡建小型沼气池,把畜禽粪便进行处理,用于煮饭、点灯等。六是禁止焚烧秸秆。
3.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一是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利用区县农广校、职教中心等培训机构,大量培训本土农技人员,让他们对农民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多向农民宣传绿色有机理念,让他们尽量少施或不施农药化肥等。对不同品种的农作物肥料、农药等的投放剂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在安全线范围内。二是地方政府要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药化肥严格管控的实施意见》。严格执行国家农药准入制度,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农药经营企业要淘汰。对购买农药的农民、购买数量等情况要进行登记,并传农业局保存。经营者要把农药的使用事项给购买者讲清楚,不得隐瞒,如有宣传不到位的,要对经营者进行经济处罚。对用过的农药瓶村组要定期回收,把污染降到最低。三是每个村组落实一名安全监管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对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定期进行汇报,综合研判风险防控。
4.积极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制定并完善《农村饮用水规划》。保护好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让农民喝上干净水,确保饮水安全。二是利用扶贫资金,尽快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把它作为脱贫的硬指标进行考核,督促饮水工程深入推进。
5.对农村污染企业进行治理。一是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进行整顿。停工限期整改,直到达标才能复工。对一些落后的企业,没有整改必要的要解决取缔。二是对分管企业的乡镇领导进行环保考核。地方经济发展不仅要看GDP,还应该列出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对分管该项工作的领导进行考核。如果环保不达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度,督促他们加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