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索 张东方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张东方
[导读] 摘要:当前,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获得高速发展。“互联网+”所具有的跨时空优势性,使得传统行业通过嫁接“互联网+”发生了巨大变革,获得了迅猛发展。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当前,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获得高速发展。“互联网+”所具有的跨时空优势性,使得传统行业通过嫁接“互联网+”发生了巨大变革,获得了迅猛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完成对建筑行业重组再升级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任务。
        关键词:建筑工程;互联网;施工安全;管理
        一、互联网应用于建筑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在给城市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工地因施工人员复杂,工程工期紧,作业环境差,施工过程危险源多,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偏底。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高空坠落、坠物伤人、触电、土方坍塌、机械倾覆等,酿成人员伤亡,给施工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和财产损失。纵观其原因,一方面是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是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弱化,尤其是施工现场管理存在漏洞,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责任不落实,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未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缺乏应有的安全技术常识,违章指挥,违规操作等。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有效控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1、安全意识淡薄。现阶段,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安全管理主观认识出现偏差、安全风险意识重视度不足。具体表现为一些施工企业为了争创经济效益、力争控制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减少施工人数、加班负荷作业;一些施工企业对必要的劳保用品没有备足提供;还有一些施工企业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不足,建筑工程场所的安全文化建设欠缺,甚至缺失了必要的安全提示标语和警示牌等,这些都是目前施工企业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而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①施工企业管理者安全意识薄弱。认为安全事故是小几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就漠视施工安全管理。②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缺失。很多施工人员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大部分都是低学历的农民工,对施工安全认识不足。③监管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对辖区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尽到必要的随访监管,这就为施工管理者放松警惕提供了可能。从已经发生的各种建筑安全事故的成因来看,其主要原因也还是在于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认识不够、安全意识薄弱。
        2、安全文化建设略不足。所谓的安全文化建设是指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社会安全形势的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系列安全文化计划,以保证施工企业能够在安全管理方面具有主动性和具有可实操性,并有助于提高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安全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对入职人员开展安全方面的宣导培训,提高对施工安全的必要认识;对在职人员强化安全教育,使其能够一以贯之地把施工安全视为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第二是对建筑场所的安全教育宣传。通过展板、横幅、标语等方式来展示施工安全管理相关规范、制度和要求。通过这种安全教育宣传,能够让施工人员处处感受到安全作业的重要性,能够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好安全维护工作。但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来看,特别是一些小型施工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严重不足。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施工作业不规范、施工人员行为随意、施工安全意识缺失,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相当大的隐患。
        3、安全施工技术较陈旧。随着科技装备技术的不断提升,建筑施工行业的装备也越来越现代化,一些施工项目和工种,已经出现了取代传统劳动力的趋势。建筑施工中机械现代化和技术现代化,大大降低了施工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但从我国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还仍旧频发建筑安全事故,除了施工安全意识薄弱外,施工技术陈旧是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在偏远落后地区和一些农村自建房屋,必要的脚手架和升降梯等都严重缺失,施工作业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施工工艺,比如人工搅拌混凝土、人力搬运建筑物料等,不仅施工作业效率低,也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安全施工技术陈旧问题,既有来源于设备购置贵、无力承担等客观原因,也有施工主体或个人对施工安全方面主观认识不足。
        三、“互联网+”在助力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探索
        1、利用“互联网+”实现远程安全管控。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建筑项目多、内外环境复杂、参与施工人员众多等特点。这就为施工企业生产调度、实施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高效、精准地开展施工安全管理,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安全监控,是一项有效的管理措施。目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场所都设置了监控设备来开展远程安全管控,实现多项管理目标。①通过远程安全管控,能够实时动态地了解掌握建筑施工进度与施工生产状况。②通过远程安全管控,无形中对施工人员能够产生一种行为自我约束,减少偷懒、怠工等行为的发生。③通过远程安全管控,能够实时动态地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并能够给予及时干预、制止,确保建筑施工安全。可以说,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远程安全管控措施,让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管理成效。
        2、借助“互联网+”创新安全培训模式。目前建筑施工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归因于施工管理者和施工人员主观上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知识缺乏。特别是一些施工人员来自于农村,本身受教育程度就偏低,生产安全知识普遍缺乏。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开展安全培训教育是一项有效的管理措施。但传统的安全培训教育方式基本都是照本宣科,过多文字性宣讲常常达不到培训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基于“互联网+”技术,却让安全培养教育实现了模式上的创新,让整个培训教育生动活泼,并富有成效。一些建筑项目部利用电脑投影技术,结合三维仿真来开展员工培训,既让员工学到了技能,学到知识,也体会到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建有VR体验室,设置了物体坠落体验、安全帽受压冲击体验、消防灭火器体验等多种模拟场景。在这种带有虚拟的真实场景中,通过互动感受,让员工能够“亲身”感受到施工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性,对自己起到一种心灵的震慑作用,并将这种体验感受时时告诫自己,安全生产无小事。
        3、依托“互联网+”建立安全监管平台。目前,建筑施工行业的安全事故频繁,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安全监管。行政安全监管缺失,让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出现主观上的麻痹大意,客观上的行为随意性。作为行政安全监管部门在开展这方面工作时也确实存在一些难度,如受到执法人员数量、工作时间精力等限制,行政监管部门不可能时时到施工场所督促检查。而“互联网+”技术就能够实现安全监管的便利性和高效性。通过远程数据传输、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就能实时掌握施工企业安全动态。此外,安全监管部门还可开辟投诉举报平台,接受社会大众的安全隐患信息投送和反馈。
        结束语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依托新技术、新装备,实现了创新发展,包括远程管控、培训教育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都获得有益的实践应用。相信在“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下,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一定能取得更多创新成效,在保证建筑施工安全、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华星.浅谈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要点[J].智能城市,2018(27):175-176.
        [2]马海明.建筑工程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究[J].四川水泥,2019(17):340-3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