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32091119740105XXXX 邮编224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蓬勃发展,施工技术总体体系日趋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水平不断提升。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侧向刚度大、平面布置灵活、降低外力对工程结构造成的变形影响等技术优势,充分满足了不同建筑的功能要求,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为充分发挥技术应用效能、建设优质工程,本文对房屋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
一、房屋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技术概述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在建筑框架结构中布置适当数量的剪力墙,以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为基准,对剪力墙与框架结构加以结合,针对性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并将柱体与房屋建筑梁子加以连接,最终形成具有良好承载性能的建筑结构。简单来讲,通过对梁柱结构构件的有效结合,形成一种相对较为稳固的框架结构,确保房屋建筑结构中竖向荷载力以及水平荷载力相互抵抗,降低外力对房屋建筑结构所造成的变形影响。
从结构受力角度来看,框架剪力墙结构本身为一个与地面保持完全垂直状态的结构体,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抵抗变形能力强。而这一结构的良好承载性能,主要体现于对各项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运用层面中。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理念、模式的更新,部分建筑企业选择将传统的剪力墙结构与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加以融合,充分发挥两种建筑结构的技术优势,对结构纵向受力以及横向受力进行分担,起到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稳定系数、转移作用力的施工目的。例如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不但不承受荷载产生的水平力,还会给框架一个附加水平力而承受负剪力。
二、房屋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钢筋施工技术
在房屋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中,钢筋施工技术是一项较为常见的施工技术,技术应用情况直接影响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与结构稳定性。在钢筋施工环节,常见技术问题与质量问题为,钢筋节点位移、钢筋扭曲变形。
(1)选择钢筋材料。应注重根据实际施工情况以及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要求,配置适当型号的钢筋材料,并在材料入场环节开展质量检测作业,确保材料性能质量、数量及型号与钢筋采购清单相符合,及时退回劣质钢筋材料。同时,重点考虑各型号钢筋材料的采购价格及性能,避免造成钢筋性能浪费问题。
(2)钢筋节点施工要点。在梁柱节点处钢筋施工环节,由于钢筋分布过于密集,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时常出现施工疏忽问题,且所获取相关施工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缺乏必要保障。以此为诱因,引发钢筋节点位移等施工问题的出现。因此,施工人员需严格遵循相关施工规范,并定期对梁柱节点处钢筋分布位置进行复测,及时对实际分布位置与设计位置出现误差的钢筋进行校正。
(3)钢筋节点加固。在后续施工环节中,梁柱节点处所分布钢筋受到外力因素影响,有一定可能出现节点位移问题。在钢筋实际分布位置与设计位置二者误差值超过允许误差范围时,将会对工程施工质量、建筑结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可选择对箍筋框采取加固处理措施,基于钢筋实体施工要求开展测量放样作业,为节点处钢筋施工作业的开展提供明确参照。在出现节点处钢筋位移问题时,施工人员可利用垂直或水平方式把控钢筋位置、校正偏移钢筋。
2.模板施工技术
(1)支模阶段。
施工人员应将弹出模板控制区域轴线以及安装线的误差值控制在3mm范围内、并将墙体标高误差值控制在5mm范围内,确保混凝土墙高度等同,为房屋建筑结构平层施工质量提供必要保证;在施工允许前提下,在模板根部安装环节,施工人员应优先开展墙根处水泥浆地垫抹作业,严格控制地垫抹层厚度。而在出现混凝土蜂窝麻面、露筋等质量问题时,及时开展表面修复与补浆作业。待质量问题得到解决后,再组织开展后续施工活动;提前开展引阴角膜安装位置测量作业,做好标记工作。随后,再开展模板支护作业,严格遵循相关施工规范与技术标准,确保模板合拢;施工人员应同步开展模板施工以及穿墙螺栓作业,将墙体宽度误差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为预防引阴角膜倾斜施工问题的出现,施工人员应提前对结构钢筋以及阴角膜采取加固措施,并利用暗柱主筋开展阴角膜定位作业,为阴角膜拼接作业的开展提供明确参考;优先采用企口连接方式,对角膜以及内墙模板加以连接。在模板板面积过大时,应将阴角膜与模板交接处保持适当间距,便于后续拆模作业的开展。
(2)拆模阶段。施工人员定期对混凝土试块强度进行试验,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及以上,或是强度超过1.2MPa后,即可组织开展拆模作业;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合理设定模板拆卸顺序,禁止开展野蛮拆模作业,避免对混凝土结构构件表面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3.混凝土施工技术
待模板施工完毕、且模板施工质量符合工程施工要求后,即可组织开展混凝土施工作业,混凝土施工过程及技术要点如下。
(1)混凝土调试。对所配置、搅拌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混凝土性能符合相关施工规范与实际施工要求。在必要情况下,重复开展混凝土搅拌作业,抑或是对混凝土配合比方案进行调整。例如在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需重复开展混凝土搅拌作业。
(2)混凝土浇筑。在多数房屋建筑工程中,由于混凝土浇筑作业量较大,为降低施工难度、保障施工质量,普遍选择采用分层浇筑施工方法。在混凝土浇筑环节中,在上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应完成下一层混凝土浇筑作业,避免出现混凝土浇筑断层问题。同时,严格控制各混凝土层浇筑厚度。
(3)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后,应及时开展养护作业,结合实际施工情况,人为营造适当湿度与温度条件的养护环境,确保所浇注混凝土保持正常或预计速度凝结硬化,充分发挥水泥水化作用;选择恰当混凝土养护技术,例如在冬季施工中,优先采用蒸汽养护法,以保持混凝土养护环境的气候温度;开展温测作业,检测混凝土内外温差值,在温差值较大时,采取相应温控措施,避免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质量通病;定期开展洒水养护作业,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湿。同时,结合周边环境气候条件,合理设定单次洒水量与洒水作业开展频率。
4.内隔墙施工技术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对内隔墙施工技术的应用,既可以为建筑结构稳定性提供有力保障,痛死,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结构美化作用。在内隔墙施工技术应用中,应注重结合实际情况,遵循经济适宜性原则,配置、采购适当材质与种类的内隔墙材料。例如在某房屋建筑工程中,为增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最终选择配置空心砌块结构;为降低施工难度,需结合建筑工程整体施工情况,优先选择采用具有合理性与高度可行性的内隔墙施工技术,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稳定建设。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面对愈发严峻的城市用地矛盾,高层建筑将逐渐成为城市房屋建筑工程的主体类型。在这一行业发展背景下,各建筑施工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及各项施工要点,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才能不断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水平和建筑结构各项性能质量,进而满足建筑业的现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肖元平.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02).
[2]应永泉.建筑工程中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建筑与预算,2019(11).
[3]马朝燕.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