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思维导图,提升阅读素养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杨晓艺
[导读]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思维导图。
        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  福建厦门  361100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思维导图。通过引导学生建构立体、形象的导图,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联结语文知识点,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表达,习得方法与运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实思维的角度,提高思维的缜密性,从而提高阅读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导图;语言表达;创新能力
        一、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意义
        思维导图是大脑中所思考的内容以图形或线条配予文字呈现的结构图,对于信息的储存、整合、优化等进行加工的思维工具。“因为思维导图需要左右脑同时工作,所以它是多功能的,能够被运用于所有的认知功能中,包括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思维形式。这就是思维导图被喻为‘大脑瑞士军刀’的原因之一。”①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中所占比例最大。思维导图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素养内涵广阔,知识点繁多,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比较为薄弱。因此,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相关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创造性地阅读,提倡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②让学生拥有自我反思和批判性的思维尤为重要。
        二、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以图导思,帮助知识的分类与归纳,丰富语言积累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状态,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步入基础教育阶段,思维层面更为发散和活泼,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并由此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孩子语言的积累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是需要长期厚积方能薄发。这个过程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悟语句、赏析作品、知识记忆的。如何把枯燥的语言学习有趣化?统编版语文教材编者有意增加了思维导图要素。如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关于"复韵母"这一部分的内容,此前拼音学习是相对枯燥,学生容易混淆,在识记、书写方面经常张冠李戴。借助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分清声母、韵母,拼音拼写时的注意事项。再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字词句运用”(图1),呈现了"车",这个生字,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来说词语"火车""车站""上车"等,将学生说的词语写在主分支上,并且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种类的词语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进行连结,联想的词语越来越多,种类也就越来越丰富,引导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就会发现一个生字可以找到许多小伙伴,组成的这些词语是可以分类的,再次基础上帮助学生快速记忆。
       
        图1
        2.线形建构,帮助概括与整合,迁移语言表达
        小学语文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借鉴、模仿,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到内心体验的过程是从积累语言到迁移语言表达的呈现。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由浅入深,文本阅读的难度也逐步增加。学生在文本理解方面存在偏差,大部分学生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尤为薄弱。思维导图融入阅读课堂教学当中,旨在引导学生从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提炼重点词语,并把这些词语按照其中的逻辑关系用线条连结起来,构成各种简单、容易理解的图像,使语言表达从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彰显为线形图像。这一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即是概括能力的锻炼,根据词语的关系连结起来就是整合能力的体现。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完成的思维导图来复述故事,或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后习题要求:“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③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流程图",让学生抓住"嘴里""肚子里""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第三个胃""第四个胃"这几个大黄牛的器官,引导学生说出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同时理清了贯穿全文的脉络,也把牛反刍的科学知识简单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讲的了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前往“邺”,西门豹到了这个地方发现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展开一系列调查,最后帮助人们破除迷信。课后第一题要求:"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中,可以借助"流程图"记录这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逐步呈现"四问四答",让讲述的学生和听的同学更有秩序感。也可以用"复流图",呈现故事发生的原因,即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缘由罗列在主题事件的坐边,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西门豹巧施妙计的方法列在右边,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感受西门豹为人民破除迷信,办好事的人物形象。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学生思维结构的建构作了有效铺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这个教学环节汇中,我们可以借助“流程图”,记录课文讲述的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省略去繁杂冗长的话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展示和发言的时候跟清晰。本册课文“语文园地七”里面的“交流平台”用“流程图”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了《开国大典》描写的几个场面,让学生对开国大典的过程能够快速浮现在脑海。
        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概括与整合"能力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三学段目标提及"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事件梗概",也就是概括与整合。通过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人体大脑皮层的全部功能,从提取信息,到整合和概括信息,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都充分地得到锻炼。
        3.形成体系,帮助方法习得与应用,鼓励思维创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维度和富有立体感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导图建构技能,突破课文学习的重难点,还能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中灵活运用。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回顾文本内容,理清事物或人物的关系,串联故事情节等,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充实思考空间,那么思维角度也就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无形中培养了。
        《七律长征》系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点面结合”写法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用上“双气泡图”,呈现“万水”“千山”两个“面”,进行比较,整理出红军长征历经了“金沙江”“泸定桥”等大河,翻越了“五岭”“乌蒙”“岷山”等大山,这些“点”体现了艰难险阻。而后,在“阅读链接”《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等材料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运用思维导图将四则材料紧密联系起来,感受“场景和细节的描写”,体会文本蕴含的感情。
        同样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抓住单元学习要素,以关键词为核心,采用自己喜欢的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每个知识点为节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连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网络。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能够自主地从材料中提取、筛选、整合、加工信息,逐步实现“课内迁移到课外拓展”的效果,学生的思维空间和阅读能力也就能逐步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习兴趣具有促进作用;能够积极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段特点,建构思维导图,提升阅读素养,让语文课堂更有效率。
        注释:
        ①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完整手册[M].中信出版社,2018年11月.
        ②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③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6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