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综合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 高鹏
[导读] 中国的区域规划理论以及大部分规划理论都是从“拿来”开始的,而这既有后发优势也存在后发劣势
         摘要:中国的区域规划理论以及大部分规划理论都是从“拿来”开始的,而这既有后发优势也存在后发劣势。规划理论源于实践并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实践所具有的很强的在地性和时代性决定了理论的特定性和适用范围。然而,后发国家在引进理论时往往会忽视其特定性和适用范围,更多地被理论的既有实践绩效所“诱惑”,往往沦为简单地“拿来”。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论;实践;综合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编制的一些城市总体规划,暴露出许多适应性方面的问题。笔者通过剖析城市总体规划的特征和当前城市总体规划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反思。如何编制动态的、既具有科学性,又有弹性的城市总体规划?改革之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如何操作?作者提出了将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分解的革新方案。
         一、城市总体规划特征的分析与认识
         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城市总体规划从编制、审批到实施、管理的全过程,以下一些客观存在的特征应该受到重视:
         1.城市总体规划的阶段性
         城市总体规划的阶段性不仅表现在规划本身要求有近期、中期、远期甚至远景年的划分上,更重要的是每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都是承前启后的,都面临着前一轮规划与建设遗留下来的问题,包括它的成就和错误都将成为下一轮规划的现状和起点,同理,本次规划的优劣,是否科学合理,也将会影响到城市后续阶段的发展与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
         反映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图纸及文件,其实质是城市内人类活动的组织与权益的分配。不论何时何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其最终目的都是想为市民创造一个文明舒适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活动的空间环境。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就是规划目标的一致性,决定着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同时又决定着城市总体规划价值目标的宏观性和长远性。
         3.城市总体规划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和政策性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秩序和稳定,都希望城市有序的发展,即便是古代封建社会,不少城市也有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从整体上看,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规划设计。当这种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规划成果,通过了政府的运作,经过了法定程序的批准,得到了法律的保护,那么,不论其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作用,同样都将得到固化、放大与加强。
         二、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研究
         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近几年,有些城市突破了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理念,要求从更加长远的目标方向上,理清发展思路,把握住城市的宏观结构和发展方向,编制了指导城市发展的“概念规划”、“意向性规划”或“发展战略规划”。试图从新的高度、新的认识上赋予规划更加长远的战略意义,用以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构建。

其实,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实有一部分事关城市宏观发展的全局性、导向性问题,可以把它分列出来,它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规划。例如,城市发展的方向,发展的思路,城市用地空间的战略布局结构、发展的长远目标以及基于对区域资源和发展条件研究和论证基础上确定的城市主导产业,城市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和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这一些问题可以放到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去深入地进行研究,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改动,管它个几十年,让规划的战略思想从纵深上给城市定位。
         2.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的完善
         目前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处于战略层面,其理论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还主要围绕如何具体的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对建立低碳城市的研究阶段,属于理想的指导阶段。如何将低碳城市规划与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结合和协调,如何协调各个城市要素的利益关系还需进一步详细研究讨论。低碳城市提倡高密度、多功能混合。但是有研究发现土地高度混合虽然会使交通成本降到最低,但是劳动生产率最低,会造成最大的“经济损失”。城市布局过于紧凑,人口密度过大也会产生高碳后果。低碳城市的“低碳”要到什么程度才叫“低”?这些都说明了低碳城市在建设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城市紧凑度的把握,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加入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并注意其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3.中国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方向
         中国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可以从中国区域规划的历史经验理论化与新时代区域规划创新两个角度着手。一方面,需要积极展开中国区域规划实践与历史经验的理论化,主要包括中国城镇化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中国区域规划实践历史的理论化及与发展中国家、体制转轨国家的比较研究等。需要注意的是,将中国区域规划的实践经验理论化的目的并不在于将之生搬硬套地应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而是为了丰富国际学界对中国区域规划实践的理解,给中国及全球城镇化的“下半程”提供更多可能的经验借鉴和决策参考。否则,就与罔顾社会经济体制、历史文化传统,将发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区域规划理论和经验生搬硬套到中国无异。虽然跳出了“欧洲中心论”的旧窠臼,但是落入了“中国中心论”的新偏见,形异而实一。另一方面,规划学界需要积极进行新时代的敏锐观察与理论创新,包括中国互联网与新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特征、规律与趋势研究,新基础设施(比如高铁)作用下的城乡区域空间演化规律研究,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区域空间分析方法及规划方法论创新等多个方面,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与全球的新城镇化进程和区域规划实践。
         结语:
         理论不只是时髦的概念和口号,需要有整体的系统和运用方法,规划也不只是一个程序,需要立法、管理和使用的技术基础,我们还需要规划的理论(程序性的规划理论),但更需要规划中的理论(实质性的规划理论),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罗震东.经验、规律与知识:新时期国际规划历史研究的任务[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3):1-3.
         [2]潘海啸.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1):40-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