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3期   作者:蒋瑶丽
[导读] 研究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蒋瑶丽
 (宜兴市肿瘤医院检验科;江苏宜兴 214200)
【摘要】目的:研究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5名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外周血液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比较两组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及不同分期非小细胞肺患者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外周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为83.33%(25/30),对照组为6.67%,观察组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4.094,P=0.000);Ⅰ期患者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为50.00%(4/8), Ⅱ期患者外周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为92.31%(12/13)、Ⅲ期患者外周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为100%(9/9),Ⅰ期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Ⅱ期及Ⅲ期(Χ2=4.887,P=0.027)、(Χ2=5.885,P=0.000),Ⅱ期与Ⅲ期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指标。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非小细胞肺癌;诊断
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致死率。临床将肺癌划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及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中占比超过70%。及早确诊对于肺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相关研究表明[2],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8年3月-2019年3月到我院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中选取3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经X线检查显示肺癌影像,病理切片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者;②诊断前1周接受药物治疗者。30例患者中21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37-67岁,平均(50.84±3.75)岁;其中,8例Ⅰ期、13例Ⅱ期、9例Ⅲ期。另选取同期15名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16名男性、3名女性;年龄33-69岁,平均(51.02±2.36)岁。
1.2方法
1.2.1使用仪器及试剂
使用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试剂盒(武汉珈源量子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定量试剂盒(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肿瘤标志物SCC检测试剂盒(北京雅安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7500荧光定量PCR仪(品牌:美国ABI,型号:7500 荧光定量PCR)等。
1.2.2检测方式
两组患者均接受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具体方式如下:(1)两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接受静脉血液采集,使用真空血液采集管进行采集,使用ACD抗凝管放置血液样本,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需在2d内完成。(2)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检测操作,分离循环肿瘤细胞采用免疫磁珠富集技术,鉴别循环肿瘤细胞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方式即免疫荧光染色鉴别技术,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循环肿瘤细胞核形态变化并进行统计。

1.3观察指标
循环肿瘤细胞核内的FISH信号数量超过2个,无血源性白细胞表面抗原着色现象,外周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计数超过2个/3.2ml,则表示循环肿瘤细胞为阳性。阳性检出率=阳性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式
采用SPSS 18.0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表示,采用t、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25例患者外周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33%(25/30);对照组15例健康患者中有1例外周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67%(1/15)。观察组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4.094,P=0.000)。
2.2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期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比较
30例非小细胞肺癌中,8例Ⅰ期患者中4例检测外周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0.00%(4/8),13例Ⅱ期患者中12例检测外周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92.31%(12/13)、9例Ⅲ期患者中9例检测外周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00%(9/9)。不同分期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比较,Ⅰ期明显低于Ⅱ期(Χ2=4.887,P=0.027),Ⅰ期明显低于Ⅲ期(Χ2=5.885,P=0.000),Ⅱ期与Ⅲ期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循环肿瘤细胞是指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其以不同形态存在于外周血中,包括游离的单个细胞、聚集的细胞团等。循环肿瘤细胞会随着肿瘤发展而不断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有研究表明[4],通过检测循环肿瘤细胞能有效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本研究将30例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15例健康体检患者进行比较,检测其外周血液,结果显示,观察组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循环肿瘤细胞多于健康人群;同时,Ⅰ期患者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低于Ⅱ期、Ⅲ期患者,而Ⅱ期、Ⅲ期患者之间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说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越晚,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越高。
综上所述,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指标,且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越晚,通过检测循环肿瘤细胞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越高。
参考文献:
[1]林婉媚, 卢劲松, 魏换娣, 等. 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联合癌胚抗原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 23(16):2557-2560,2573.
[2]沈茜, 沈丽莎, 陈茜,等. 染色体着丝粒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血液循环肿瘤细胞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 41(10):772-777.
[3]何瀚. 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数目的影响[J]. 肿瘤学杂志, 2019, 25(5):402-404.
[4]范凡.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细胞的测定及其意义[J]. 肿瘤学杂志, 2018, 24(5):429-4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