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动态脑电图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3期   作者:汪林
[导读] 分析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动态脑电图表现。
 
汪林
(广元市中医医院;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目的 分析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动态脑电图表现。方法 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脑梗死后癫痫发作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脑电图监测,分析癫痫发作与动态脑电图之间的关系。结果 24例患者在发病两小时后动态脑电图中记录到异常表现;脑梗死早发性癫痫发作以皮质梗死为主;单纯部分性发作是癫痫发作的主要类型。结论 动态脑电图应用于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患者中,可有效评估脑部状态,监测癫痫发作,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脑梗死;早发性;癫痫;动态脑电图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梗死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临床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缺血性卒中疾病统称为脑梗死,主要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异常引发的脑部病变所致[1]。脑梗死易出现较多并发症,其中癫痫较为常见,脑梗死在早期阶段脑部组织代谢障碍是导致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本文将对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动态脑电图表现,详细内容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脑梗死后癫痫发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相关检查均确诊为脑梗死,且符合脑梗死后继发癫痫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60.25±2.51)岁,原发病类型中,11例并有糖尿病,10例并有高血压,9例并有高脂血症。本次研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协议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同时接受24小时动态脑电图监测,根据国际标准放置火棉胶、头皮电极并进行良好固定。纸数设置为30mm/s,灵敏度设置为10μV/mm,时间常数设置为0.1秒。指导患者进行睁闭眼、用力换气等行为,监测期间禁止服用镇静药物,告知家属记录患者活动和休息时间,为后续参考提供依据。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接受监测。
2. 结果
2.1 动态脑电图与检查时间的关系
由监测结果得知,全部30例患者均首次接受动态脑电图监测,其中24例患者记录到异常脑电图表现,占比80%;6例患者在2周内存在再次癫痫样发作,并记录到异常表现,占比20%。随访结果显示,20例患者依然存在脑电图异常表现,10例患者呈好转迹象或基本恢复正常。

2.2 动态脑电图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由监测结果得知,全部30例患者中,梗死病灶部位在脑叶区的有18例,其中5例为顶叶,9例为额叶,4例为脑叶其他区域;在非脑叶区的有12例,其中5例为基底节区,3例为小脑病变,4例为脑干病变。由此看出,其中16例患者病灶部位在皮质,12例患者病灶部位在皮质上。
2.3动态脑电图与癫痫类型的关系
由监测结果得知,全部30例患者中,12例患者呈单纯部分性发作的,脑电图异常表现为两侧或一侧存在多个或一个尖慢综合波、导联棘慢,左右双侧呈不对称同步状态。11例患者呈全身性发作,动态脑电图异常表现为双侧同步广泛性棘慢以及多棘慢综合波异常放电,背景活动基本正常。5例患者呈部分性发作泛化全面性发作的,动态脑电图异常表现为两侧或一侧存在多个或一个棘波、尖波放电,后继出现双侧广泛性高波幅棘波以及慢波持续发放,左右两侧呈不对称状态,癫痫发作后存在短暂电抑制。所有患者中3例表现为癫痫持续状态,其中2例呈全面性大发作持续状态,动态脑电图异常表现为两侧持续性棘慢波以及多棘慢波发放,两侧基本对称;另外1例呈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动态脑电图异常表现为一侧为主的棘慢复合波,以及多灶性放电,主要集中于中央区、额区。
3. 讨论
脑梗死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病人数逐渐增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梗死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后,其存活率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癫痫的发展与脑血管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研究发现脑梗死后癫痫发病率逐渐上升。脑梗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供应异常,脑组织出现缺缺血等坏死、软化所致。脑梗死早期阶段脑组织周围呈缺血状态,血管的完整性受到影响,血管屏障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脑水肿发生,也是造成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
临床对于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病理机制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脑组织受到缺血性损伤后,脑细胞中环磷酸鸟苷以及环磷酸腺苷平衡状态打破,环磷酸鸟苷水平上升引发痫样持续放电。同时反馈抑制性神经被破坏,树突受到损伤,切断反馈抑制回路,造成癫痫发作[2]。②脑梗死后脑部呈缺血状态,水肿病灶转移至距离病灶更远丘脑,神经功能出现变化,远隔功能异常。同时由于脑组织能量减弱,引发泵功能异常导致膜内外离子失衡,距离病灶较远的脑部组织兴奋程度上升,紊乱状态受到抑制,促进细胞持续放电。③缺血因子在缺血病灶数量上升,同时在自由基连锁反应的共同作用下,加快神经递质的兴奋程度,促进大量分泌。由于灭活能力下降出现聚集,导致癫痫发作。另外Ca2+通道被处于兴奋状态的氨基酸操控,神经毒性大福上升,加重了导致癫痫的特性作用。④在脑梗死的发作过程中,大致时间内出现缺血性脑损害级联反应,造成Ca2+在细胞内数量超过正常水平。不仅加快了区域内离子的电位值转移,电位阈值下降后引发癫痫;并且强化了神经元激怒性,使其更容易在微量刺激状态下持续放电,从而导致癫痫[3]。
在癫痫类型中脑梗死继发癫痫是重要原因。脑梗死继发性癫痫主要发生于脑梗死早期阶段,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癫痫发作后会进一步加重神经症状,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在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中及时实施脑电图监测,准确评估癫痫类型和病变部位,以此确定治疗方案。共本次研究结果得知,全部30例患者中,24例患者在发病两小时后动态脑电图中记录到异常表现。随访结果中20例患者依然存在脑电图异常表现,10例患者呈好转迹象或基本恢复正常。说明癫痫主要出现在脑梗死后早期阶段,随着时间推移,脑水肿、脑缺血等症状改善后,脑电图异常表现明显减少,尽早发现并采取治疗能有效缓解癫痫。本次研究显示,全部30例患者中,病灶部位发生于皮质的有16例,其中12例为皮质上,结果表明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主要为皮质梗死。在癫痫发作类型上,19例为部分性发作,其余11例为全面性发作,全部类型均出现于皮质梗死中。结果表明脑梗死病灶位于皮质处更易引发癫痫,主要呈部分性发作。
综上所述,动态脑电图能够有效反映脑功能,应用于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的检测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为临床在治疗方案的确立上提供了有效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慧珍, 喻红霞, 金皎蕾,等. 25例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的临床特征与动态脑电图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3, 27(6):377-378.
[2]张颖, 李艳伟, 陈洲平,等. 大面积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3):113-114.
[3]王义刚, 黄绍娴, 戚怡,等. 120例癫痫及可疑癫痫患者临床与动态脑电图分析[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7):574-5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