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增强灌注异常的多层CT表现及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体会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3期   作者:王海娜
[导读] 研究肝脏增强灌注异常的多层CT表现和对于肝肿瘤的诊断效果。
 
王海娜
(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江苏南通226100)
 【摘要】目的:研究肝脏增强灌注异常的多层CT表现和对于肝肿瘤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肝脏灌注异常患者,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80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患者、肝血管瘤患者、患有肝门胆管癌者、胰腺癌患者、胆囊癌患者、胃癌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例数分别为:10、11、8、9、12、10、6、14例。CT表现:12例呈现弥漫性状态,超过三处;22例为楔形状态,并伴有4例肝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肝癌和肝转移瘤各2例;2例是胰十二指肠切除后患者;另有10例为不规则形态。50例是局限性分布状态,少于4处,40例为1处,2处和3处各为5例。47处为楔形和扇形状态,包括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门脉癌栓各为16、6、5处。结论:肝脏灌注异常能够表现肝脏血流动力学状况,对常见病因、形成原理和CT表现有效掌握,能够减少CT阅片和诊断过程中产生的疑虑困难,对于正确辨别相关病症及预后十分有利,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肝脏;灌注异常;多层CT;肝肿瘤;诊断
 
肝脏灌注异常指的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区域内肝细胞本身没有产生异常的状态,主要表现在肝实质内的肝段、亚段或者肝叶分布的血流灌注改变,又被称为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第一次使用肝脏灌注异常名称是在1997年,相关学者对双期螺旋CT加强扫描时产生的肝脏灌注异常情况所作描述时,采用了该种叫法[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肝脏灌注异常患者的病历资料,对肝脏关注异常形成机制和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基本信息
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行上腹部多层CT平扫患者,疑似患有肝脏、胰腺、胆囊、胃肿瘤等患者进行上腹部多期加强平扫,检查结果显示,和肿瘤有关的肝脏灌注异常患者为80例,包括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为18至87岁,平均年龄为(50.12±3.18)岁。
1.2 方法
采用东芝16排螺旋CT扫描机给患者进行平扫,扫描前,患者保持空腹状态,且扫描之前饮用适量温开水,确保胃肠道保持充盈状态,水量控制在八百至一千毫升以内。协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确保在闭气状况下完成扫描操作[2]。扫描参数设定标准如下:准直器宽度为三毫米,层厚为六毫米。应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计量设置保持在每千克1.5至2毫升,成人总剂量通常为100毫升。注射时,用高压注射器以手背静脉为基础,注射速度保持在每秒2.5至3毫升为准,进行三期扫描,分别为:肝动脉、门静脉、平衡期三期,时间分别为25至30秒,45至60秒,120至180秒。对特殊病例,或有特殊情况者,可延期扫描,扫描部位将所有肝脏涵盖在内[3]。
1.3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的扫描结果均在经验丰富的诊断师分析之下,对肝脏灌注异常位置、状态、数量和血供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根据患者的原发病变CT展现、临床症状、检查和手术结果,对病因进行诊断,同时分析肝脏灌注异常的形成机制。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 SPSS16.0软件对患者检测后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计数资料通过百分率显现,通过χ2实行验算,计量资料用±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和肝脏增强灌注异常有关的基础病症
120例患者中,有80例产生肝脏增强灌注异常现象,相关原发病为:原发性肝细胞癌30例,转移性肝癌5例,胆管细胞癌5例,胃间质瘤10例,胰腺癌10例,肝血管瘤10例,胆囊癌10例;非肿瘤性肝脏灌注异常40例,包括炎性病变20例(肝脓肿12例,急性胆囊炎6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急性阑尾炎1例),Budd-Chiari综合征7例,肝硬化、腹水6例,血管解剖变异4例,不明原因3例。
2.2肝脏增强灌注异常形态分类
按照形态学表现,肝脏异常关注形态分为四种类型:肝叶、段型、楔型、不规则型、弥漫型。
2.3肝血管变化
30例见门静脉主干以及分支或脾静脉受到不同因素干扰或受到压力而产生变细变小或者模糊不清状态。形成门脉内癌栓、血栓、皮静脉内癌栓、胰腺癌、肝转移瘤等病症。
3 讨论
正常生理状况下,肝脏会在同一时间接受来自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方面血供,但是这两方面的供血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存在相关联系通道,所以,在病理状态下,会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从而形成局部性或弥漫性肝血流动力改变,就是我们所说的肝脏灌注异常。肝脏灌注异常分为高、低两种,但低灌注异常较为少见,所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高灌注异常现象。尽管肝脏灌注异常现象不属于真实的病灶,但是它会间接反映病灶产生的原理,因此,正确认识肝脏灌注异常的表现,利于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4]。CT动态增强扫描,不但可以快速进行操作,且空间分辨率高,对患者无创伤,检查准确率较高。伴随CT扫描设备的广泛使用,对肝脏灌注异常的检出率也逐渐升高,也逐渐受到医疗界重视。对肝脏灌注异常的病因机制和CT表现进行熟悉和掌握,不但对病灶的确定有利,还能对病情做出准确评估。从本文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利用CT表现结果,可以正确找到异常区域部位,并对病灶部位、数量清晰可见,利用扫描影像,可以诊断出肝癌、肝血管瘤等病症,从而省去多余的检查;并且,肝脏灌注异常还可以间接反应隐藏病症,比如肝内血管病变,以及静脉异常状况等,这对于肝脏病变及其邻近器官病变的检测十分有利[5]。
综上,对肝脏灌注异常患者使用多层CT扫描诊断效果显著,可有效诊断患者肝脏灌注异常的部位、类型和数量,从而对病因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对病灶的确认,并可进一步判断肝脏相关病变,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宏.多层CT灌注技术在鉴别肝肿瘤病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3):82-84.
[2]吴静,张欣.肝脏增强灌注异常的多层CT表现及在肝肿瘤诊断中的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7,27(04):237-238.
[3]王补在,杨鸿翔.肝脏异常灌注的CT表现及形成机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04):430-431+511.
[4]陈山川,文星.肝灌注异常的CT表现及原因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06):72-75.
[5]王立平,孟祥鸿,李树艳.肝脏异常灌注在肝肿瘤CT诊断中的意义[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04):406-408+4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