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理念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马中豪 郑军
[导读] 摘要: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秉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摘要: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秉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在城市建设发展上,需要汲取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先进经验,结合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情况,实现地下空间多功能利用,发挥地下空间利用在缓解“城市病”中的突出作用。
        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发展现状;开发原则;发展理念
        引言
        城市建设发展加速,“城市病”日益突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愈显重要。通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科学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汲取国际成功经验,注重品质发展,可以实现地下空间开发的多功能利用,实现统筹缓解城市灾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城市内涝等“城市病”。
        1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发展现状
        1.1地下交通
        我国首条地铁是建于1965年的北京地铁,而1993年开通的上海地铁是世界上现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地铁系统。截至2017年1月,中国已开通地铁的城市达31个。预计到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将建成完善的地铁轨道交通网络,南京、重庆、武汉、成都等城市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将全面完成,而诸如南通、石家庄、兰州等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会建成,使我国地铁轨道交通的总体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我国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大型地下交通枢纽的发展。北京西客站地下交通集散枢纽中心集铁路站、地铁、公交、停车场、商业为一体,有效缓解了首都西客站过去拥堵不堪的局面。2015年底完工的深圳福田综合地下交通枢纽是国内首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全地下火车站,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地铁交通、公交及出租等多种交通设施于一体的立体式换乘综合交通枢纽。其通过立体化分层布置,实现高铁、地铁快速换乘,总建筑面积为14.7万m2,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地下交通集散枢纽工程。部分大城市为更好保持城市格局中湖泊、江河、山丘的原始风貌,选择采用地下城市隧道形式穿越完成,也在为城市地下交通的开发利用提出新的思路。如武汉东湖隧道全长约10.6km,其下穿东湖风景名胜区,也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城中湖隧道。类似工程还包括杭州西湖隧道、南京玄武湖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等。再如,山城重庆通过华岩隧道、两江隧道等将城市主城区有效连接,实现了城市功能的互联互通;杭州紫之隧道全长13.9km,是迄今为止全国最长的城市隧道。城市停车困难也正成为我国大城市发展的通病,地下停车库的建设在各大城市也在如火如荼发展之中,如长沙都正街地下智能停车库可提供427个停车位,并采用“智能泊车、App预约付费”等模式,实现了方便、快捷停车。此外,该地下停车库深达40m,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地下智能车库;河南濮阳市中医院公共停车场工程采用井筒式地下立体机械停车方式,地下建筑面积达472.70m2,积极探索地下静态交通空间利用。
        1.2地下公共服务设施
        伴随我国地下交通工程的快速发展,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在本世纪也得到迅速提升。目前,我国建成的超过1万m2的地下综合体达到200个以上,其中,上海虹桥地下商业服务区地下空间开发面积达到260万m2,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地下商业综合体。其街区间通过20条地下通道以及枢纽连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地下通道,将地下空间全部连通,可媲美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北京王府井通过地下街形式将地铁车站、地下商场有效组合,配套步道系统、下沉式花园等空间转化形式构建王府井立体化地下商业系统。我国城市地下公共服务设施也在积极探索之中,如陕西汉阳陵地下博物馆就地开发保护,并充分融合现代化技术,直观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地下王国。


        1.3地下市政公用工程
        “城市看海”每每夏秋季节袭击我国各大城市,且存在蔓延之势;此外,因管网管理归口及反复开挖维修保养问题影响,“马路拉链”始终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顽疾,以上两大问题时刻拨动着城市建设者的敏感神经,据此,我国也加速了城市地下管网工程建设、改进的步伐。我国于2015年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明显改善“马路拉链”问题,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改善城市地面景观。此外,自2015年起,住建部发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详细规定了给水、排水、雨水、污水、再生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等城市工程管线敷设及安装技术要求及标准,为我国综合管廊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后,全国36个大中城市陆续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为后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重要参照。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累积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总里程达到2005km,并仍保持高速发展。如北京在建的通州曹园南大街、颐瑞东路地下综合管廊总长3.8km,是目前北京在建的综合性最强的地下管廊;西安在建总长为73.13km的干支线管廊,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此外,在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突飞猛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如:①管廊相关标准及规范有待进一步细化;②管廊规划与市政管线规划深入衔接问题;③多种管道入廊的相容性问题;④特殊管道高程与管廊高程协调问题等。
        1.4地下人防工程
        新中国早期的人防工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采取的是“边创造、边设计、边建设”的群众路线,整体布局与城市发展相脱节,并造成了诸多地下空间的浪费问题。此后,开始全面贯彻“平战结合”方针,通过城市建设发展与人防工程协调发展的思路,但对当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尚缺乏系统认识,对于“平战结合”的地下协调规划与设计仍存在严重问题。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地下空间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思路逐渐深入人心,并逐渐将城市交通枢纽、重要基础设施与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立体化设计,并开展专项的抗武器毁伤、战争避难生存概率评估分析,方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体现出人防工程二元化作用。
        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未来发展理念
        站在未来地下城市开发利用的前瞻性角度,认为应坚持六大原则:①开发与保护相结合;②地上与地下协同发展;③远期与近期相一致;④平时与战时相结合;⑤结构与功能相协同;⑥单项同层标准化规划等。结合未来地下城市发展新形势,尝试提出7个发展理念:①“第四国土”理念;②“地下红线”理念;③“融合设计”理念;④“节点TOD空间布局”理念;⑤“规划留白”理念;⑥“以人为本”理念;⑦“智慧建造”理念。以上理念若可与未来地下城市规划布局有机结合,将会更好提升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效能与综合水平。
        结语
        在地下工程领域,我国工程建设技术水平已日臻成熟,正逐步引领世界,通过转变传统思维、改革城市开发建设规划与城市交通建设模式,融合科技创新新技术,一定能建成领先国际的城市地下交通系统,彻底摆脱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困扰,真正把中国城市建成青山绿水、交通顺畅、景色宜人的“山水城市”,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俞明健,范益群,胡昊.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2]宋迎昌.治理“大城市病”需要新思维[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7):76-78.
        [3]钱七虎.开发地下空间要深谋远虑[N].中国国防报,2017-06-20(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