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探寻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3期   作者:何才赋
[导读] 本文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探寻展开论述。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也需要我们教师“摸着石子过河”,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创新和完善。但归根结底,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贴近生活,给予学生更多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只有真正理论+实践的教学才能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本真。本文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探寻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有效策略探寻
引言
        教师将生活化因子渗入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是一种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的教学举措,对于学生道德思想以及法律意识的良好提升意义重大。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具象化和形象化特点,教师将生活化因子渗入于教学中,能将空洞和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化成具象化的生活问题或事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和便捷地学习理论新知,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有效地激发。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学生的实际和认知需求作为教学切入点,以生活事例或问题来进行理论教授,创造趣味性和实效性兼备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和品质体悟,进而促使教学质量得以良好提升。
一、生活化教学法开展的现实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逐渐受到教育界以及学生、家长的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让学生在人生发展初期接受良好的引导,奠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在生活化教学中,贴合生活实际的实例能让学生更快、更精准地感受所学知识内涵,进而能更加高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运用生活化理念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十分重要且必要,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联系密切的课程。在日常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的问题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必须提高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使用生活中的事例。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推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过时、陈旧等问题,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对学生展开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制观念的提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是教师教学生活化意识不强。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开设以来,学校为该学科配备的专职教师比例仍然比较小,教师队伍不稳定,兼职教师居多,甚至有学校直接将这一学科划为班主任的学科。而很多专职教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解不透彻,不能将教学内容很好地与社会和生活联系起来,谈不上真正的生活化教学。二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大多道德与法治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生活化,也在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拓宽教学资源,不断为学生引入生活化学习素材,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应用生活化素材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规律、发展需要,教学实践未能真正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素材筛选稍显单薄和片面,没有真正指向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学无法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难以指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


三、布置实践作业
        素质教育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理论性和抽象性的知识较多,小学生只有将其实践于生活中才能巩固所学理论新知,并且加深他们的道德或法制体验。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应布置和设计一些道德与法治课外作业,让学生能够以行动加深认知,促使其得到与法治素养得以充分有效地培养。例如,在讲授《爱心的传递者》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所学道德与法治新知,在生活中去尝试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做一个爱心的传递者。如,帮助老奶奶提菜篮或是过马路;将公共场合的垃圾放进垃圾箱等,这样以来将枯燥的纸质作业转换成生动和贴切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热情和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来,进而为其学习质量的良好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基。
四、设计模拟活动,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互动交流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儿童主体与他们周围道德环境之间积极互动的作用──活动或实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能够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绘本的形式,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等方法,集中体现对学科目标中“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视和培养。课堂上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与教材、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模拟活动,让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和经验,还能强化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成长,促进学生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的模拟活动很多,如民主竞选、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法庭辩论、故事演讲、小记者采访等。“给予孩子成长中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孩子需要自己去领悟、学习和实践。”教师要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场景,将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进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实现学生知识内化,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体验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生活中的小事对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例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能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对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也有很大帮助。当学生能够通过劳动深切体会到家长的辛苦时,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就能得到极大提高。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立足学生生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把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导,转变成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导,大刀阔斧地进行学科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要通过精心策划多种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使每个学生健康发展,使核心素养真正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任海燕.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25.
[2]章福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7):45-46.
[3]金玥兴.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