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维在全国卷I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5期   作者:何明东
[导读] 文章结合真题示例,给出对策,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比较思维解题。
        摘要: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l卷地理试题,重点考查了考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图文阅读技能,考生因没有科学地运用比较思维而导致审题不清思维混乱。文章结合真题示例,给出对策,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比较思维解题。
关键词:高考地理 比较思维 全国卷 选择题
        全国卷地理试题以能力素养立意,关注生活,关注热点,体现立德树人目标,具体到题目,大多结合实际生产生活情境,灵活考查地理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大多数高三学生由于地理思维及生活阅历的欠缺,导致在紧张的地理高考答题时间中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有部分题目无法完成。笔者通过近几年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发现比较思维在全国卷高考地理选择题中运用,可以有效地答题,大大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和解题压力。
        比较思维是把相近或相反的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以找出各事物间的异同点的逻辑思维方式。在全国卷地理试题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区分地理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以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特征,从而圈定关键字词信息,并以此为思维触发点,进行试题分析。而要区分题意,就必须运用比较思维,只有通过比较和批判,才有可能在有限的答题时间里迅速掌握甚至理解题中地理事象的本质特点,对它们有精准的认知,不致于审题不清导致概念混淆、内容偏差等认知不足。本文以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l卷地理选择题为例进行分析。
        【题组一】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1~3题
        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保持恒温环境  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小地面振动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A.防渗水          B.防噪声         C.防坍塌         D.防地震
        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A.增强保密程度    B.保证产品品质   C.满足战备需要  D.集约利用土地
        【试题解析】
        该题组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来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相关内容。第(1)题的“地下”是关键解题信息,考生通过和隐性信息——“地上”工厂比较,得出建立地下工厂有哪些地上所没有的优势就能快速解题了。①保持恒温环境,在纯天然状态下,地上工厂是无法具备,而地下工厂可以做到,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地上和地下工厂都可以具备,而③降低生产成本,反而地上工厂更具优势,因地下空间的建设比地上工程量更大,难度更高,成本更多。④减小地面振动影响,地下工厂因其位置、空间构造特点比地上工厂受地面振动影响小。此题考生只要抓住“地上”与“地下”的差异,运用比较思维,再结合生活生产实践就能正确解题。第(2)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思维的延展,第一题是比较工厂建在某个区域地上和地下位置的差异,而第二题比较的是不同区域的地下工厂的差异,考生这时便要抓住这两个区域(日本岐阜和中国大连)有什么特征差异从而对各自地下工厂产生哪些重大影响,而渗水、噪声、坍塌不论建在哪个区域的地下工厂都要考虑这些问题,无所谓考虑较多较少。结合所学知识,日本位于火山地震带上,是多地震的国家,而大连处于板块内部,地质条件较稳定,正确选项为D。第(3)题要紧扣"直接"二字,此题要考生隐性比较精密机械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任何一家企业的区位选择最终(直接)目的就是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而精密机械产品的工艺流程就决定了在地下生产能保证产品品质,争强市场竞争力,获得规模效益,利润最大化原则得于实现,这便是它的直接目的,同时此题很好呼应了第一题,恒温环境和地面干扰少便会保证产品品质,选项B正确。而A、C选项材料没有任何体现,不能选,而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题组二】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囗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5.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试题解析】
        该题组给出两个同质型的概念(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及这两个要素(曲线)变化图,考查人口的相关知识,考生在理清这两个新概念的内涵基础上,重点要从某直辖市两类人口曲线近十年的数量变化,进行横比和纵比就可以解答这题组了。第(4)题关键字为“近十年来”,从中可以得到必须要解读这两曲线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比),由图可知不论是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数量都是不断增加,结合选项可知:A、B、D选项都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排除。而选项C与图中曲线变化趋势是有因果逻辑联系的。而第(5)题就要把两条曲线进行比较(横比),比较得到这十年户籍人口都高于常住人口,从而推导出有一部分户籍人口外出其他地区,结合地理所学知识可知这部分户籍人口主体是青壮年,目的是务工或经商,而这种人口移动现象一般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四个直辖市中西部的重庆市满足此条件,选项D正确。
        【题组三】
        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o、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o.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o    B. T1    C.  T2    D. T3  
        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 To形成时期
        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试题解析】
        该题组考查自然地理中河流作用,它给出图文材料要求考生回答3个问题。第6题比较四个河流阶地平坦面,判断哪一个面的范围仍在扩大,考生通过比较,给合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很容易找出文字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o”,便可知道T1、T2、T3河水无法淹没,河流沉积作用只能在To发生,所以正确选项为A。第(2)题比较四个时期流速,根据所学知识"流速越快,搬运能力越强,沉积物的粒径越大",再结合文字信息“砾石平均砾径T3>To>T2>T1”,就可得出颗粒最大的T3时期流速最大,正确选项为A。第(8)题考查河流多级阶地成因,学生若掌握并理解了河流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便能正确解题。通过比较河流这两种作用,可以得到侵蚀会使河床不断下降,它必须要地壳相对抬升才能实现,而沉积作用必须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才能发生。从断面图可看出它是侵蚀和沉积交错进行的,而C选项间歇性下降只能是沉积作用为主,它不能形成多级河流阶地,则正确选项为D。
【题组四】
        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 据此完成9~11题
        9、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10.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试题解析】
        该题组综合考查区域地形地貌特征结合自然地理中太阳周日视运动和气候成因等考点。第(9)题要求回答与甲丙路段相比(隐性信息),乙丁路段平均限速较低的原因,结合区域地理知识西南地区多高原山地,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势起伏大,而乙丁路段恰好位于这些起伏大的地形区内,为安全行驶,必须较低车速经过,正确选项为B。第(10)题要求考生能够画出七月西南某地(遵义或毕节)太阳周日视运动大致轨迹,然后结合行车方向(西南方), 最后比较四个选项不同时刻和座位便可得到正确选项B。第(11)题考查气候成因,考生要抓住比较对象是毕节与重庆的7月气温,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低纬度的毕节七月气温反而比高纬度的重庆低,排除选项B,同时两地海陆位置和七月大气环流相差无几,排除C、D,因为毕节处于云贵高原,而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内,且重庆本身也是闭塞的河谷地貌。地形地貌差异导致高海拔的毕节七月气温较低海拔(四川)盆地加河流谷地且不易散热的重庆低,正确选项为A。
        综合以上案例,[1]科学地运用比较思维可以快速选准答题角度及理清内部的逻辑思维关系。而要运用好比较思维,首先必须结合图文信息和隐性信息选准参照对象(时间、空间、地理事物或现象),其次通过与参照对象比较,才能明确两者或多者的区别与联系(异同、优劣、长短),最后结合题意筛选出恰当的答题切入点并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快速解题。
        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比较思维的培养是一件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也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于学工.比较思维在工农业区位条件分析中的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8(6):5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