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发展绿色畜牧业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期   作者:朱维顺
[导读] 我国草原辽阔,但现如今,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摘要:我国草原辽阔,但现如今,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畜牧业发展也遇到系列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业刻不容缓,其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草原生态建设及畜牧养殖业现状,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畜牧业绿色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草原生态;绿色畜牧业
一、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现状分析
         1.草原生态及畜牧业现状
         传统的畜牧业采取草场喂养模式,但草地的生长具有周期性,其生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畜牧的食用速度,所以畜牧饲养供求关系不平衡,草地生态面临极大的威胁。
         草地资源退化严重。我国现如今面临的草原生态问题不容忽视,草地的面积在不断退化且退化速度不断增加,由此导致草地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不断下降,草地牧草没有机会进行生长和更新,草地的退化和畜牧的养殖矛盾逐渐显现。有许多资料表明,我国目前退化的草原面积在总草原面积中占了十分重的比例。
         生物资源不断减少。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草地发生沙化、退化、盐碱化等情况,使地表的植物变得低矮和稀疏,从而改变了草群结构,物种丰富性逐渐减少,物种锐减导致有毒有害植物和不可食用的食物的比例增加,从而使畜牧过程中,饲料水平不断下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气候环境变化恶劣,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较多,降水情况也不一致。某些地区降雨量少,某些地方降水量稳居不下,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由于洪涝灾害的发生导致植物生长的气候环境逐渐恶化,从而制约了植物的生长,减少了饲料的来源。
         2.草原生态与畜牧业发展失衡原因分析
         无节制开垦草原。我国草原面积当中,其中有大部分可作为牧区草原。在农区草山草坡上有些地方不适宜放牧,也不适宜农作,但是现在某些地区片面强调抓粮食的生产,从而忽略了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保护的实际问题,导致大面积开垦草原,从而造成了草地草原生态失衡。
超载放牧。在牧区畜牧量不断增高甚至超过了草地可承担的水平,导致草地退化,且更新能力不断下降,从而使得草地植被数量减少,植物的种类减少造成生态物种多样性下降的情况。同时又加剧了土壤本身的负担,造成土壤侵蚀。
         人为破坏程度加深。草地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畜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贡献,但长期以来人们自身环保意识不强,对资源利用没有合理规划,对草地进行掠夺式的利用和人文的破坏,多次开矿、勘探或者乱采乱挖,也有一些地区行污水排放等因素,从而使草原的小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畜牧模式不合理。某些畜牧养殖人员还采用传统模式进行饲料喂养工作,对草地生态保护的意识不强。没有合理规划畜牧养殖草地,加大了草原草地的负担。
乱捕乱杀。许多不法分子在草地上进行乱捕乱猎活动,从而导致在草原上生活的物种急剧减少,许多珍稀动物已经濒临灭绝,为虫害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除气候原因外,损害草原生态平衡的有害动物的天敌减少,草地面积缩小,影响畜牧养殖工作的进行。
         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在我国北方牧草生产,是自己自足的经济,我们常常采用低投入低产出的方式,本身对草地的投入较少。虽然中央或者地方政府对草原的建设和畜牧业的发展进行了专项拨款和投资,但是许多地方连草地运营本身都步履维艰,他们只能挪占用于草原建设和畜牧业发展的项目基金进行其他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发展绿色畜牧业的策略分析
         提高对草原生态建设的认识,发现畜牧业。当地部门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切实把草原生态建设放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促进畜牧业发展,从而保证全区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科学绿色的发展。
         加强对生态建设的保护、监督、管理与宣传机制。草原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要建立健全管理监督体制,精心安排,精心部署。各地区及基层单位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经济特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草原生态建设的设计,合理发展畜牧业,制定最佳的畜牧养殖建设规划。为更有效地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可调动当地的媒体优势进行宣传推广,讲解草原生态建设的基本常识。
         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当地政府及部门应不断引进对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有益的项目,将项目落实到实处,确保增加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做到拨款到位。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明细,按照拨款的项目进行定点帮扶。
         推动农业畜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畜牧相关的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特点及草原植被情况,合理利用畜牧业的资源,发挥生态的最大作用,建设前期要充分考虑施工方的各项水平,在建设中期应该派专人进行监督管理,建设完成后,要对建设体系进行综合系统性的评估。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对传统的畜牧养殖方式发生一次根本性改革,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中的内容,比如可以实行定期禁牧休牧的制度,推广舍饲。稳定的扎实推进划区轮牧制度,在修整过程中使得草地逐渐恢复。对于草原等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者是沙化、退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应该采取禁牧措施;而草场植被情况较好的地区可以实行划区或者分区放牧;在农区畜牧饲料来源应该以圈养的饲料为主,实行禁牧和休牧措施。另外当地部门也应该根据《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从科学实际出发,确定好草原畜牧量的标准,制定较为详细的养殖方案,协调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支持鼓励当地的养殖人员进行畜牧品种的改良工作,推广舍养圈养,减轻对天然草场的压力,逐渐实现草畜平衡的目标,促进绿色发展。
         利用科学技术提高饲料的供应能力。为在根本上解决草料供应的矛盾,当地部门要在相关的草原生态建设项目上下功夫,加快草原退化草场的改良建设,采取禁牧休牧、人工播种或者排涝灌溉等措施,恢复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除此之外可以加大人工草地建设,选取上好的品种,利用科学技术增加高产优质饲料的种植,增加饲料的储存面积。从人工开发饲料入手,达到饲料供应的规模化,专业化以及集约化。除了草地饲料的供应外,还可以完善畜牧养殖的相关产业链,加工和畜牧业相关的农产品,从而改变单一的饲料喂养模式,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要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改革,积极思考降低畜牧业生产投入的成本,同时也可奖励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个人和集体,从根本上采用科学技术协调好畜牧发展与草原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根本上解决草畜供应问题上的矛盾,促进畜牧养殖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开创良好的生态局面。
三、结束语
         综上,当地部门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发展绿色畜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确保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平稳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包文忠 ,山薇 ,杨晓 东,等.我国北方草地资源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对策[J].中国草地,2019,(2):68.71.
[2]李青丰.草地 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和生态环境 治理对策[J]. 草业科 学,2018,(增刊):296-301.
[3]孟慧君,滕有正,刘钟龄.论草原生态建设投资持续有效性面 临的问题 与困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7,(1):3942.
[4]任继周.草原生态建设中投资、建设与受益原则的思辨[J].草 业科 学,2017,23(4):76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