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篮球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具有学习难度低、体能锻炼强度大的特点,适用于课余体育训练。文章通过分析课余体育训练的优势及其可行性,依据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创建篮球队伍、组织常规赛事、开展趣味运动、完善体育设施等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目的在于说明体育运动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发挥的重要性。
关键词:篮球;初中阶段;课余体育训练
引言:
近年来,学校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做出了巨大努力。有部分学者提倡将篮球引入课余体育训练中,这是一个新思路,但他们没有形成相关策略安排,提出的建议不够合理。本文针对篮球运动自身的特征,结合初中生的运动习惯,制定出详细的对策方案。
一、课余体育训练的优势
课余训练相较于课堂训练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氛围更加轻松。课余训练不同于正规课堂教学,不存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员之间都以朋友关系相处,强调整体协作能力,整体氛围轻松愉悦。其次,训练时间灵活。课余训练没有固定的时间,学生依据自己的时间自愿参与训练,在时间调整上弹性较大,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最后,训练目的明确。课堂体育训练不仅是为了锻炼学生身体还具有传递相关体育知识的功效,而课余时间开展体育训练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锻炼习惯,保证学生身体的健康。
二、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可行性
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是释放学业压力、促进个人成长的主要渠道[1]。之所以能够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课余时间充裕。除了正常上课时间,余下的时间都由学生自己支配,虽然课余时间充裕但较为零散,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时间安排存在问题,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开展体育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体能得到提高。二是教师队伍予以支持。体育训练需要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体育训练,体育老师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指导学生体育训练,同时也会针对学生的特征为其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三是训练场地多元化。训练场地不再局限于校内,居民小区附近、公园、广场都建有运动场所,更加方便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三、开展篮球课余训练的对策
(一)创建灵活的篮球队伍
组建一支专业的篮球队伍是促进校内篮球发展的核心要素,虽然课余训练与课堂训练有所区别,但是建立篮球队伍是活动开展的关键。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成长的关键期,为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加入篮球队。学校可以设立专业篮球队伍和业余篮球队伍,两者在人员选拔、考核方式存在本质区别。
第一,人员挑选的标准不同,专业队伍需要组织一场选拔赛,将各年级的学生召集起来进行比赛,比赛过程中胜利的人员加入队伍中;业余队伍不需要进过严格的比赛,只要有意愿都可以加入,在队伍的组建过程中可将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身高、不同的性别编制到一支队伍。第二,选拔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专业队伍注重考察成员的硬件条件(身体素质、基础技能)以及心理素质,优先录用硬件条件好的学生;业余队伍无需考虑太多,业余队伍相当于一个社团,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二)组织常规的篮球赛事
确保队伍作用的发挥就在于活动的开展,队伍的训练就是为了能够在赛场上发挥实力。为了强化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可以积极利用学校体育季以及寒暑假、周末等时间开展体育赛事。例如,在学校体育季的时候可以开展全校篮球运动会,让所有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比赛,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进来,扩大篮球运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寒暑假、每个周的休息日以及每节课课后的剩余时间进行体育训练,为了反映训练效果,还可以定期开展校内篮球比赛,或者与兄弟院校举办友谊联赛。这样既保证了队伍整体实力的提升也能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沟通交流。
(三)开展篮球类趣味运动
全校学生健身运动是学校培养的重点内容,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将篮球引入学生课余时间体育训练是一项重要举措,要想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只有通过业余队伍吸引学生的加入。业余队伍的准入门槛低、活动多样能够满足非专业人员的需求,通过开展篮球趣味运动,设置篮球基础知识问答、花样篮球、篮球碰碰碰、篮球九宫格、投篮比赛等多个趣味项目,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身运动,加强学生对组织的认可度,帮助学生结识更多的朋友,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完善基本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前提,场地、器材的不完备无法保证活动的举办。学校需要建立篮球场地,购买一系列的篮球器材才能保证学生进行锻炼。普通初级中学,其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较小,校领导重视教学规模的扩大,忽视了学生运动健身的重要性,在配备体育器材和场地方面达不到基本标准,导致学生课余体育训练活动无法开展。教育部设立专项资金库,各初级中学对应建立资金库,其中资金只能用于学校基本建设,保证校园内部建设完善[2]。
四、结束语
课余篮球训练已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学生个人发展和学校教学改革都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可以将其他体育活动引入课余训练中,促进课余训练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杨铁黎,陈钧.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经验及改革对策[J].体育学刊,201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