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离开幼儿园,跨入小学成为学生,是她们心理发展中的重要转折。他们即将开始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针对儿童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正确、科学地关心和培养孩子,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健康向上地成长。
一、入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1.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
在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尤其听觉、视觉已较为敏锐,能够比较准确地辨别事务的颜色、形状等。他们的味觉、触觉和嗅觉也已经比较发达。这些都为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在不断地提高中。但是否它们处于很好的发展中呢?以视觉为例:因为很多家长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控制孩子们对电视手机的喜好,导致了现在小学生近视率低龄化趋势直线上升,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反而引起了负面作用,是非常值得家长们引起注意的。
2.想象力丰富
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印象派作品,人们惊叹的评价是“他的想象力已经回到了童年时期”。可以见得,儿童般丰富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根据心理测验“罗夏墨迹”衍生而来的“罗夏联想游戏”可以充分地展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家长可以将颜料挤到调色盘中,随便涂开,让孩子对此展开想象并加以描述,孩子们叙述的同时,家长就可以恰如其分地引导孩子如何有顺序同时又生动地来表达自己的想象。
3.注意水平有限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初入学的6、7岁 集中注意时间为20分钟左右。但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所以需要家长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不断地把注意有意地指向某一件事物,来培养他们注意的稳定性和范围。
4.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但现今家庭,很多的是以四……二……一或二形式存在的,即四个曾祖父母、父母围绕了一(两)个孩子转。生物界的“用进废退”原理,由于长辈的层层包办,部分孩子没有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因为长期的习惯成了自然,哪怕是极小的一件事也要喊家长代办——孩子接受得心安理得,家长给予得心甘情愿,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造成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的暴涨,他们的说话、做事都是以“我”为出发点,动不动就把“我这个”,“我那个”挂在嘴边。而到了学校,就像步入了一个小小的社会,老师、同学不可能围着一个人转,其中的落差,可能会造成一部分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心理问题。
因此,培养儿童独立意识的同时,一定要与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的区别开来。
二.家庭教育不当对孩子身心成长的消极影响
1.教育孩子不一致的危害
俗话说:一个管一个护,到老不上路”。而这种“一管一护”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如果孩子做了一件事情,妈妈给予肯定,而爸爸却给予了否定,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时间一长容易学会“见机行事”的本领。一旦有不良行为出现时,他会寻求爸爸为自己开脱责任,或者把妈妈作为“靠山”。从父母的矛盾中获得庇护和好处,从而更加有恃无恐,不把错误当回事。父母至少可以做的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公开矛盾,让儿童感受到父母意见的一致,能够清楚地树立起是非观念。
2.父母不良示范是孩子“模仿”的直接对象
儿童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模仿习得的,而他们每天接触的家长就更象一面镜子。
有的父母时常表现出对人、对事敏感多疑,担惊受怕,过于多大的愤懑等不良情绪,随着时间退役,有的孩子在看到实物时就会不知不觉地与父母有“同感”,抱有了同样怨天尤人的态度。孩子的情感是脆弱多变的,她们需要家长的爱抚和关怀,特别是出入学阶段的学生,而这个时候,如果家庭内部,没有充满这种亲情温情,而是家庭成员间的剑拔弩张,就无法事儿童身心放松,结果可能导致她们的不良情绪。
3.溺爱不是关心孩子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现实中,有这样的情景:一年级课后,值日的孩子们在教室里奔跑玩耍,弯腰打扫的是前来接送的各位家长,一个连扫帚都不会拿的孩子,是个合格的小学生吗?
儿童时代是刚刚面世而又无法独立处世的时代,是正规教育的初步阶段。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他们和父母一样是作为应该独立的人而存在的,不能处处依赖别人。父母要跳出狭隘的爱的圈子,不仅自己有博爱的心,也要让孩子懂得爱,学会爱,以一颗爱心对待家人、朋友和社会。
三、创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促进孩子身心健康
1.充分了解孩子 调节期望水平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可能成为促进孩子成长、进步的巨大动力,但也可能成为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经调查发现,孩子决定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高的占35%、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一般的占40%、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没期望的占25%、孩子因父母对自己寄予很大期望而有压力的占20%。
父母的“期望值”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和实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体会成功的欢乐,过程中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确保孩子身心愉悦地学习、生活。
2.给予交往空间,寻找身边朋友
支持和帮助孩子结交朋友,发展和扩大孩子的交际圈,也是家长为孩子应该做的。如欢迎和鼓励孩子带他的同龄伙伴到家里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令其舒心愉快的交往环境。同伴间的游戏是培养孩子社会性的最佳途径。同龄人的交往世界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3.父母扬长避短,营造温馨氛围
①给儿童创设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空间。
家长可以给儿童安排一个相对独立而且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那里不放父母的任何杂物,只放孩子喜爱的东西。孩子想改善空间布局,做父母的只需做孩子的助手,让孩子自己做主。因为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东西,更能给他个人空间的感觉。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自己和大人一样,产生平等感。他们在自己的小空间中会积极地学习、活动。
②为孩子创设一个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
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特别是父母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至关重要。不能当着孩子大吵大闹,拳脚相加,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善于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体察孩子的需要,要有一颗孩子似的心去进行亲子间的交往。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③家庭成员共同活动,获得愉快体验
家庭是一池活水,它的温馨和睦生长并存在于家庭成员的丰富多彩的共同活动中。一起做饭、做菜,一起打扫、布置房间,一起庆祝节日、生日,一起走亲、访友,一起郊游、参观,一起交谈、争议……在共同活动中,互相了解,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良好的氛围自然形成了。
④道一声“晚安”很重要
初入学的孩子可能还是要在父母的陪伴下进入梦想,那么,每天在睡前给孩子一句充满爱意的鼓励的话常常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会更有助于亲子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在睡前,你可以给他讲一个温馨的故事,和他猜一个谜语,或分享一个美好的愿望……让孩子感觉他度过了美丽的一天,快乐的明天在等待他。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期间打下应该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对于学龄期的儿童而言,通过家庭干预让孩子以健康、积极地心态在新的生活学习中扬帆远航。